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3025894
  • 作      者:
    徐孟东著
  • 出 版 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帕萨卡里亚,是一种巴罗克时期起源于西班牙的舞曲,一般为三拍子,小调式:8小节的固定低音主题依据复调变奏技术被不断重复衍展,其多声织体通过节奏、节度、音色、音区等和项参数的变化,以及对位、和声、配器等手段的处理安排,获得丰富的动力和发展。巴罗克后期,这一滥觞于17世纪初,在西、意、法、德等国广泛流行100余年的固定低音复调变奏形式由巴赫等人发展至高峰。本文第一章对这种形式形成发展过程的回顾、陈述和思考,无疑为进行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坐标。<br>    20世纪初,在功能和声体系逐渐瓦解、复调音乐以新的形式复兴的趋势中,帕萨卡里亚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音乐流派的推波助澜而得以再生,并以其独立的结构性、横向的高度衍展性、材料的集中统一性、织体的坚实性、音乐发展的连续性、以及特有的风格韵致而得到现代作曲家的青睐,几乎所有在20世纪音乐史册上享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如勋伯、威伯恩、贝尔格、兴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布里顿、拉威尔、肖斯塔科维奇、科普兰、卢托斯拉夫斯基等人,均以这种形式创作了数目不等的作品。本文第二章即从这些20世纪最具人表性的不同流派作曲 家的创作中选取了9部帕萨卡里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对它们逐一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而概括的分析研究;在第三章,又对20世纪帕联卡里亚作品的固定低音主题及其在持续变奏中的循环反复陈述方式、对位形态、和声构成、管弦乐织体、曲式结构形态等方面的发展变异做了较为详尽的考察、论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历史回顾<br>    第一节  巴罗克时期帕萨卡<br>    里亚的形成与发展  帕萨卡里亚(西班牙语Passacale;意大利语Passacaglia;法语Pas-sacaille),一种在巴罗克时期起源于西班牙的舞曲,一般为三拍子,小调式;4或8小节的固定低音主题依据复调变奏技术被不断重复衍展,其多声织体通过节奏力度、音色、音区等各项参数的变化和对位、和声乃至配器等手段的处理安排,获得丰富的动力与发展。巴罗克后期,巴赫、亨德尔等人将这种滥觞于17世纪初的音乐形式发展至高峰。<br>    西班牙语中“帕萨卡里亚”一词由Pasar和Calle两个词汇复合而成,前一个词汇是“散步”;后者则意为“街道”,两者结合起来,表示“沿着街道散步”。由于帕萨卡里亚在17世纪初是一个西班牙吉它的专有性技术名词,用于演奏含有I-Ⅳ-V-(I)和声序进的固定类型“利都奈罗”(ritomello,反复歌之意),并作为一个结构单位(常为4小节、3/4拍)而进行连续不断的反复、变奏,以器乐伴奏形式用于舞蹈(或歌曲)之前、之后或之间。所以“帕萨卡里亚”一词所暗示的,可能包括了这种舞曲形式如同沿着街道漫步般优雅庄重的速度、节奏及和声规律性周期性反复等多层意蕴。<br>    ……
展开
目录
序言<br>引言<br>第一章 历史回顾<br>第一节 巴罗克时期帕萨卡里亚的形成与发展<br>第二节 与恰空的关系<br>第三节 古典——浪漫主义时期<br>第二章 20世纪帕萨卡里亚代表作品概述<br>第一节 绪论<br>第二节 表现主义——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的作品<br>一、威伯恩《帕萨卡里亚》<br>二、勋伯格《月光下的皮埃罗》之八“夜”<br>三、贝尔格《沃采克》第一幕第四场“帕萨卡里亚”<br>第三节 新古典主义作曲家的作品<br>一、兴德米特《第四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帕萨卡里亚”<br>二、斯特拉文斯基《七重奏》第二乐章“帕萨卡里亚”<br>第四节 其他代表性作曲家的作品<br>一、拉威尔《A小调钢琴三重奏》第三乐章“帕萨卡里亚”<br>二、本杰明·布里顿《彼得·格雷姆斯》间奏曲“帕萨卡里亚”<br>三、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帕萨卡里亚”<br>四、卢托斯拉夫斯基《管弦乐队协奏曲》第三乐章“帕萨卡里亚”部分<br>第三章 20世纪帕萨卡里亚形态的发展变异<br>第一节 主题<br>一、主题的形态<br>二、主题呈示与循环反复方式<br>第二节 对位形态新的发展<br>一、不协和对位<br>二、调性对位<br>三、节奏对位<br>四、节拍对位<br>五、同步反向对位<br>六、变化的模仿对位<br>第三节 和声形态的复杂多样<br>一、不同织体中的和声表现形式<br>二、不同和弦结构方式和声进行<br>第四节 管弦名织体形态的多元风格复合<br>一、对巴罗克时期管弦乐配器技术与风格传统的继承<br>二、各种配器风格与技术影响下的管弦乐织体新形态<br>第五节 稳定性与变异性共同作用下的结构形态<br>简短结语<br>注释<br>主要参考文献书目<br>附录:中国复调音乐形态新的发展与变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