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剧场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4815312
  • 作      者:
    廖奔著
  • 出 版 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7
收藏
内容介绍
    关于我国古代剧场的研究,长期以来,大抵见于散篇文章,且数量很少,此外,中外学人的戏曲史著作中也常有论及(或偶有论及),但往往只是涉及某个时代、某个方面。30年代出版了周贻白先生的《中国剧场史》,有首创之功,惟因限于种种条件,对古代剧场样式的演化和变迁的叙述,所缺方面殊多。建国以来,随着对戏曲文物的重视,各地古戏台陆续发现,尤其是在山西、陕西一带保存的金元戏台吸引了不少专业工作者去研究,产生过不少论文,也有很多探讨,或可认为是数十年来最为集中的一次“古代剧场研究热潮”。这也是客观上为产生比较全面、丰富的中国剧场史著作创造了一种条件。果然,廖奔同志的《中国古代剧场史》“应运而生”。作者从80年代起就研究古代剧场史,多有积累和心得。这本著作正是他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从它的内容看来,确实可称是迄今最为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古代剧场史的专著。<br>    本书主旨在于论述剧场形制的变迁史,就必需大量引用材料,作者既掌握、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也掌握和大量运用了大量文物资料(在这方面作者作了诸多的实地考察),并搜集了160多幅图片,还附有多种调查统计表格,这就使本书呈现出材料十分丰富的特点。作者自己说:由于我国古代剧场史的研究所能依据的资料既零散又断续,需要综合梳理,“因此,本书在笔法上只得以考证为主,目的在于说明问题”。但实际上作者是把大量材料组织在历史的发展框架中,条分缕析,考论相兼,而发展脉络自见。我的总体印象是:材料多广而不显臃肿,征引详尽而未觉繁琐,却更助论述的坚实。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的长处。
展开
目录
序<br>序言<br>第一章  剧场变迁<br>第一节  无剧场意识期<br>第二节  正式剧场的成立及其发展<br>第三节  中国剧场形式的随意性<br>第二章  戏台沿革<br>第一节  溯源<br>第二节  露台<br>第三节  舞亭类建筑<br>第四节  从单纯的“亭”到区分前后台<br>第五节  明清戏台式样<br>第三章  汉魏场地<br>第一节  厅堂式演出<br>  第二节  殿庭式演出<br>第三节  广场式演出<br>第四章  晋唐场地<br>第一节  六朝寺院百戏<br>第二节  唐代戏场<br>第三节  唐代剧场设施<br>第五章  勾栏演剧<br>  第一节  称谓<br>  第二节  历时<br>  第三节  地域<br>  第四节  规模<br>  第五节  构造<br>  第六节  内容<br>第七节  经营<br>  第八节  安排<br>第六章  堂会演剧<br>  第一节  历代堂会演剧述例<br>  第二节  演出场所<br>  第三节  演出俗规<br>  第四节  戏价与封赏<br>第七章  戏园演剧<br>  第一节  酒楼演唱<br>  第二节  酒馆演剧<br>  第三节  清代酒馆戏园<br>  第四节  酒馆戏园的构造和经营<br>  第五节  酒馆向茶园剧场的过渡<br>  第六节  茶园分布<br>  第七节  茶园构造<br>  第八节  茶园经营<br>  第九节  茶园演出<br>  第十节  茶园观众<br>第八章  神庙演剧<br>  第一节  渊源<br>  第二节  神庙结构<br>  第三节  神庙剧场<br>  第四节  庙戏演出<br>  第五节  庙戏环境<br>  第六节  神庙经济<br>  第七节  庙戏观众<br>第九章  宫廷剧场<br>  第一节  历代宫廷演出场所<br>  第二节  南京御勾栏<br>  第三节  清官戏台<br>  第四节  清宫戏台的设备(一)<br>  第五节  清宫戏台的设备(二)<br>  第六节  大戏台演出<br>  第七节  意义<br>第十章  其它剧场<br>第十一章  近代变迁  <br>第十二章  中外剧场比较<br>附录一  图片及表格目录<br>附录二  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