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音乐事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884019
  • 作      者:
    网络与书编辑部[编]
  • 出 版 社 :
    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从原始的歌到乐器的发明;从蓝调到摇滚乐;从随身听、MTV到数码化的iPod,听音乐的模式一直在改变。本书谈的是音乐的力量,不同种类的音乐是如何感动不同的人。每一个时代的流行乐都有它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是如何影响过去及今天的人们?今天的创作者又该如何迎接下一轮音乐的黄金时代?
  阅读是一种饮食,给大脑的饮食。进入21世纪之后,阅读的饮食发生了质变与量变!《网络与书》Net and Books系列,历经四年策划,汇集海峡两岸三地,以及国际作者的共同参予,提出——阅读的热情与主张!
展开
内容介绍
  “网路与书”2004年12月出版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展开
精彩书评
  音乐成为生活里的“事情”
  ——贾晓伟(文艺评论家,《爱乐》杂志专栏主笔)
  “网络与书”系列中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音乐成为生活里的“事情”
  ——贾晓伟(文艺评论家,《爱乐》杂志专栏主笔)
  “网络与书”系列中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成为生活里的“事情”
  ——贾晓伟(文艺评论家,《爱乐》杂志专栏主笔)
  “网络与书”系列中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读《音乐事情》,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谈及的中国现代音乐史里一个曾经被尘封的名字———黎锦晖。作者留心这个曾经写过《何日君再来》的人物,在于他身上负载了太多与历史、文化及美学相关的内容。作者留意到,关于历史与个人尤其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近百年来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是欧美史学家、批评家的困顿与学术障碍。
  由于历史的风云激荡,那些政治立场模糊、矛盾乃至错位的艺术家与思想家该如何评述才能使其归位呢?历史的过错往往是制造过错的人很少被人关注,但与这一过错相关的艺术家、思想家,由于涉及文本、精神世界,一直难被人放过。德国的海德格尔与纳粹,这些学术话题至今仍被学者探讨。
  黎锦晖其人在中国现代音乐史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发现并发掘了聂耳,为中国音乐的普及与发展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由于《何日君再来》的出现正赶上民族的多难之秋,这一风靡大江南北的曲子成了颓靡情调与不作为的精神化身。黎锦晖因此成名成灾,一直生活在这一阴影之中。也许,注视一个现代史的尘封人物,注定要移动太多与此相关的事物。一副在时光深海里探寻的视野,注定要面临许多挑战。关于黎锦晖其人其事的探讨,应该有更多的声音与回响。
  真诚与正确地面对过去,不仅是对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负责,而且是对时间负责。读这本书,可以让人在宽广的视野里感受“文化”这一含义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每个人不可能忽视这种变化。变化在每个人身边,在每个人心里。
  <音乐成为生活里的“事情”
  ——贾晓伟(文艺评论家,《爱乐》杂志专栏主笔)
  “网络与书”系列中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读《音乐事情》,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谈及的中国现代音乐史里一个曾经被尘封的名字———黎锦晖。作者留心这个曾经写过《何日君再来》的人物,在于他身上负载了太多与历史、文化及美学相关的内容。作者留意到,关于历史与个人尤其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近百年来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是欧美史学家、批评家的困顿与学术障碍。
  由于历史的风云激荡,那些政治立场模糊、矛盾乃至错位的艺术家与思想家该如何评述才能使其归位呢?历史的过错往往是制造过错的人很少被人关注,但与这一过错相关的艺术家、思想家,由于涉及文本、精神世界,一直难被人放过。德国的海德格尔与纳粹,这些学术话题至今仍被学者探讨。
  黎锦晖其人在中国现代音乐史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发现并发掘了聂耳,为中国音乐的普及与发展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由于《何日君再来》的出现正赶上民族的多难之秋,这一风靡大江南北的曲子成了颓靡情调与不作为的精神化身。黎锦晖因此成名成灾,一直生活在这一阴影之中。也许,注视一个现代史的尘封人物,注定要移动太多与此相关的事物。一副在时光深海里探寻的视野,注定要面临许多挑战。关于黎锦晖其人其事的探讨,应该有更多的声音与回响。
  真诚与正确地面对过去,不仅是对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负责,而且是对时间负责。读这本书,可以让人在宽广的视野里感受“文化”这一含义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每个人不可能忽视这种变化。变化在每个人身边,在每个人心里。
  <音乐成为生活里的“事情”
  ——贾晓伟(文艺评论家,《爱乐》杂志专栏主笔)
  “网络与书”系列中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读《音乐事情》,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谈及的中国现代音乐史里一个曾经被尘封的名字———黎锦晖。作者留心这个曾经写过《何日君再来》的人物,在于他身上负载了太多与历史、文化及美学相关的内容。作者留意到,关于历史与个人尤其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近百年来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是欧美史学家、批评家的困顿与学术障碍。
  由于历史的风云激荡,那些政治立场模糊、矛盾乃至错位的艺术家与思想家该如何评述才能使其归位呢?历史的过错往往是制造过错的人很少被人关注,但与这一过错相关的艺术家、思想家,由于涉及文本、精神世界,一直难被人放过。德国的海德格尔与纳粹,这些学术话题至今仍被学者探讨。
  黎锦晖其人在中国现代音乐史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发现并发掘了聂耳,为中国音乐的普及与发展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由于《何日君再来》的出现正赶上民族的多难之秋,这一风靡大江南北的曲子成了颓靡情调与不作为的精神化身。黎锦晖因此成名成灾,一直生活在这一阴影之中。也许,注视一个现代史的尘封人物,注定要移动太多与此相关的事物。一副在时光深海里探寻的视野,注定要面临许多挑战。关于黎锦晖其人其事的探讨,应该有更多的声音与回响。
  真诚与正确地面对过去,不仅是对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负责,而且是对时间负责。读这本书,可以让人在宽广的视野里感受“文化”这一含义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每个人不可能忽视这种变化。变化在每个人身边,在每个人心里。
  <音乐成为生活里的“事情”
  ——贾晓伟(文艺评论家,《爱乐》杂志专栏主笔)
  “网络与书”系列中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读《音乐事情》,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谈及的中国现代音乐史里一个曾经被尘封的名字———黎锦晖。作者留心这个曾经写过《何日君再来》的人物,在于他身上负载了太多与历史、文化及美学相关的内容。作者留意到,关于历史与个人尤其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近百年来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是欧美史学家、批评家的困顿与学术障碍。
  由于历史的风云激荡,那些政治立场模糊、矛盾乃至错位的艺术家与思想家该如何评述才能使其归位呢?历史的过错往往是制造过错的人很少被人关注,但与这一过错相关的艺术家、思想家,由于涉及文本、精神世界,一直难被人放过。德国的海德格尔与纳粹,这些学术话题至今仍被学者探讨。
  黎锦晖其人在中国现代音乐史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发现并发掘了聂耳,为中国音乐的普及与发展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由于《何日君再来》的出现正赶上民族的多难之秋,这一风靡大江南北的曲子成了颓靡情调与不作为的精神化身。黎锦晖因此成名成灾,一直生活在这一阴影之中。也许,注视一个现代史的尘封人物,注定要移动太多与此相关的事物。一副在时光深海里探寻的视野,注定要面临许多挑战。关于黎锦晖其人其事的探讨,应该有更多的声音与回响。
  真诚与正确地面对过去,不仅是对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负责,而且是对时间负责。读这本书,可以让人在宽广的视野里感受“文化”这一含义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每个人不可能忽视这种变化。变化在每个人身边,在每个人心里。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读《音乐事情》,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谈及的中国现代音乐史里一个曾经被尘封的名字———黎锦晖。作者留心这个曾经写过《何日君再来》的人物,在于他身上负载了太多与历史、文化及美学相关的内容。作者留意到,关于历史与个人尤其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近百年来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是欧美史学家、批评家的困顿与学术障碍。
  由于历史的风云激荡,那些政治立场模糊、矛盾乃至错位的艺术家与思想家该如何评述才能使其归位呢?历史的过错往往是制造过错的人很少被人关注,但与这一过错相关的艺术家、思想家,由于涉及文本、精神世界,一直难被人放过。德国的海德格尔与纳粹,这些学术话题至今仍被学者探讨。
  黎锦晖其人在中国现代音乐史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发现并发掘了聂耳,为中国音乐的普及与发展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由于《何日君再来》的出现正赶上民族的多难之秋,这一风靡大江南北的曲子成了颓靡情调与不作为的精神化身。黎锦晖因此成名成灾,一直生活在这一阴影之中。也许,注视一个现代史的尘封人物,注定要移动太多与此相关的事物。一副在时光深海里探寻的视野,注定要面临许多挑战。关于黎锦晖其人其事的探讨,应该有更多的声音与回响。
  真诚与正确地面对过去,不仅是对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负责,而且是对时间负责。读这本书,可以让人在宽广的视野里感受“文化”这一含义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每个人不可能忽视这种变化。变化在每个人身边,在每个人心里。
  <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读《音乐事情》,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谈及的中国现代音乐史里一个曾经被尘封的名字———黎锦晖。作者留心这个曾经写过《何日君再来》的人物,在于他身上负载了太多与历史、文化及美学相关的内容。作者留意到,关于历史与个人尤其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近百年来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是欧美史学家、批评家的困顿与学术障碍。
  由于历史的风云激荡,那些政治立场模糊、矛盾乃至错位的艺术家与思想家该如何评述才能使其归位呢?历史的过错往往是制造过错的人很少被人关注,但与这一过错相关的艺术家、思想家,由于涉及文本、精神世界,一直难被人放过。德国的海德格尔与纳粹,这些学术话题至今仍被学者探讨。
  黎锦晖其人在中国现代音乐史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发现并发掘了聂耳,为中国音乐的普及与发展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由于《何日君再来》的出现正赶上民族的多难之秋,这一风靡大江南北的曲子成了颓靡情调与不作为的精神化身。黎锦晖因此成名成灾,一直生活在这一阴影之中。也许,注视一个现代史的尘封人物,注定要移动太多与此相关的事物。一副在时光深海里探寻的视野,注定要面临许多挑战。关于黎锦晖其人其事的探讨,应该有更多的声音与回响。
  真诚与正确地面对过去,不仅是对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负责,而且是对时间负责。读这本书,可以让人在宽广的视野里感受“文化”这一含义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每个人不可能忽视这种变化。变化在每个人身边,在每个人心里。
展开
精彩书摘
  精彩“网路与书”2004年12月出版的《音乐事情》一书呈现出台湾文化人的音乐视野。与内地音乐类图书、杂志谈论音乐有点像说“隔代往事”的安详感觉不一样,《音乐事情》给人的是一张音乐在当代人生活中已经不再安分的面目。书中涉及的披头士、麦当娜、黎锦晖、罗大佑、崔健、蓝调、嘻哈、中国古琴、音乐人访谈、爱乐人访谈等等,音乐时空跨度极大,话题之间相互穿插,显出混杂、多元的当代色彩。
  这本书潜在地告诉人们:音乐的欣赏不再以古典音乐为核心展开,音乐已经成为生活里的“事情”;每个话题中涉及的历史、现实,经典与非经典,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事情”,沉落在欣赏音乐的个人生活之中。
  音乐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当下是什么,音乐究竟是怎样的“事情”,是一部书都说不完的题目。对于不同人、不同角色而言,出发点不同,事情迥异。
  在披头士与麦当娜眼中,音乐是颠覆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是赢得商业成功的太极剑;对黎锦晖而言,音乐则是一场与历史相纠缠的个人命运的灾难。同样,罗大佑会说音乐正遭受全球化的威胁,嘻哈认为当下的商业色彩过重的流行音乐正当其时,音乐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棒糖而已。音乐在当代的确已不再是一个神灵谱系完全的森然宫殿,而是一座叫卖声喧嚷、各路豪杰重打江山的大集市。
  既然人作为大地上的消费者的身份已成为现今惟一习惯的身份,是到音乐厅里忘记时空地沉醉一番,或是到咖啡馆里蓝调蓝调,纯粹是个人之举。哪儿都欢迎消费者,只要付费即可。
  消费文化无疑在用金钱削平一切,在悄然无声地让消费者只懂得消费,渐渐忘掉被标明价格的那件音乐事物的神秘内涵。消费,难免不热闹,难免不剔筋扒骨,找出音乐事情里的黄金分割点。事物沉落,在数学般的丈量与把握中全部归入商品清单之中,倾听者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与生命深处的事物长久相伴的关系,而是一次性消费、多次性消费的关系。音乐成为事情,在消费的大风之中。
  与此同时,在音乐厅里正襟危坐的人,在大街上耳朵里塞着MP3的人,哪个更能表现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呢?《音乐事情》提示读者,音乐作为一门声音艺术,在复制的消费时代,已经是商业的万花筒。音乐如同流动河流里的彩屑,而不是人们仰望的圣殿里的大神。从前的音乐世界由于庞大,已很难让呼吸急促的当代人从容不迫、平心静气地欣赏。音乐的神秘性也将由于商业化的解说与解读,变得面目全非。
  《音乐事情》里书前与书尾有两部分资讯。一是音乐重要历史点的编年图,一是编辑们选出的五十本可供推荐的音乐著作。这五十本著作分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心灵、文化、音乐与社会、音乐的创作人物、音乐的导读、音乐与文学六大类。在音乐与文学中,《檀香刑》这类小说也列入其中,“戏曲”成为“音乐”的一支。
展开
目录
From Rex
colors of music
Maps
那些用音乐改变时代的人之一
鲍狄埃与全世界受罪的人
那些用音乐改变时代的人之二
披头四与1964年2月7日这一天
那些用音乐改变时代的人之三
麦当娜与浪女婊子母者合体
那些用音乐改变时代的人之四
黎锦晖与《何日君再来》
我的灵魂深处住着一个黑人
要Hip hop!别嘻哈!
爱情主题曲
intervies罗大佑:歌是语言的花朵
intervies崔健:无歌便是恨
intervies林强:做音乐的状态有一点像乩童
绘画与文学中的音乐
SILENCE 433无声的力量
建筑中的音乐
从古琴到南管中的音乐
Music Is Our Language用影像说音乐
迎接下一轮音乐黄金时代的备忘录
张培仁:金鱼缸破掉之后的务虚与务实
黄薇的一些观点
任将达:只有Dreamre,才能音乐!
许舜英的一些观点
2004.11.19-21第一届硬地音乐展纪事
陈珊妮谈音乐的自由
Natural Q的简单美音乐
流行音乐以外的六种选择
有人问我如何阅读乐评这件事
How To Greate A Music Trip
How To Write A Song
EL AMOR BRUJO爱情魔术师
N个人的KTV
路上十八个人谈音乐
Rockn Peace
在音乐世界里,需要阅读的五十本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