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3312392
  • 作      者:
    门玉彪等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富有特色的民歌、东路大鼓、渤海大鼓、吕剧、鼓吹曲、鼓子秧歌等五大类民间音乐的源流、形态、特色、功能等方面都作了资料性的整理和学术性的研究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研究》一书,是我省第一部对一个特定地域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总体性研究的著作。由于民间音乐包含着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歌舞和民族器乐五大类型,一般的研究往往是择其中间的一个乐种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深求其内部规律。本书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富有特色的民歌、东路大鼓、渤海大鼓、吕剧、扽腔、鼓吹曲、鼓子秧歌等五大类民间音乐的源流、形态、特色、功能等方面都做了资料性的整理和学术性的研究工作,因而从整体上揭示了这一地区民间音乐的独特面貌及其生成原因,从历史、地理、民族、传统、语言、心理等读多方面阐述了其成因之必然和特色之鲜明,使得本书作为地域性的民间音乐研究著作具有一种全方位的整体构架,构成了自身的特色。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国的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两大流域的地理、气候、环境、交通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孕育了南、北两个区域音乐文化各自独特的面貌与风格。先秦时期的华夏音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发展,其后,南方的楚音乐文化后来居上,与中原文化并驾齐驱,共同缔造了华夏音乐的繁荣局面;中古时期,西域音乐源源不绝传入中国,形成了异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会;宋元明清以降,  中国音乐的发展再次呈现南北两大文化地域面貌的鲜明差异。这里无意肯定“地理环境决定论”,但是,地理因素对于音乐文化面貌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显然是不可低估的。<br>    山东境内的黄河三角洲是桀骜不驯的黄河数次改道所形成的地域环境:北起徒骇河入口处,南至小清河河口,前缘部分突出地伸入渤海湾与莱州湾之中,包括滨州、东营两市的全部和淄博市的高青县,呈扇面形状,兼有平原、河道和海湾的地理特点,因此,这一区域的民间音乐也具有一种独特的面貌与风格。<br>    中国的民间音乐是一座极其丰富的音乐宝库,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经过世代相传、遗存至今的形式与作品。由于中国具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民间保存着大量各种体裁和形式的音乐。这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采集、保存、整理、研究民间音乐,便成为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br>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研究》一书,是我省第一部对一个特定地域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总体性研究的著作。由于民间音乐包含着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歌舞和民族器乐五大类型,一般的研究往往是择其中间的一个乐种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探求其内部规律。本书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富有特色的民歌、东路大鼓、渤海大鼓、吕剧、拽腔、鼓吹曲、鼓子秧歌等五大类民间音乐的源流、形态、特色、功能等方面都做了资料性的整理和学术性的研究工作,因而从整体上揭示了这一地区民间音乐的独特面貌及其生成原因,从历史、地理、民族、传统、语言、心理等诸多方面阐述了其成因之必然和特色之鲜明,使得本书作为地域性的民间音乐研究著作具有一种全方位的整体构架,构成了自身的特色。<br>    曲谱是体现音乐本体的载体,因此,在有的音乐理论著作中,  曲谱乃是必不可少之物。在“局外人”看来,似乎只有文字部分才有学术含量,曲谱则无足轻重,甚至是画蛇添足,但是,曲谱的价值恰恰是文字所无法表述的。本书中引用的大量曲谱,正体现了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的丰富与独特。审稿期间,笔者审阅文字,哼唱曲谱,犹如一股清爽的凉风扑面而来,对于这一地区民间音乐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关键在于,曲谱的选择是否得当,是否能够体现出音乐本体的面貌,因此,曲谱的挑选,既要有科学的态度,也是一种学术眼光。应当说,本书选用的大量曲例是慎重的,基本上反映了这一地区民间音乐的风貌,有的还相当精彩。文字曲谱,相得益彰,构成了本书的又一重要特色。<br>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研究》是由滨州师专音乐系门玉彪、史庆、李玉华、王兆东、田春雨、宋振军六位年青教师集体撰写的著作。他们在教学之余,对黄河三角洲的民间音乐进行了<br>    田野采风、案头整理、悉心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人们认识这一地区民间音乐的独特面貌及其价值产生了一定的社会作用。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语言的“母语”,其社会意义和历史影响在今日欧洲音乐大规模传入我国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有必要加以强调,但是,在学术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认识到这一命题的重要性,所以,他们的工作更加值得赞扬。诚然,本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是集体撰写,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无论在文字体例、资料引用、分析深度、源流梳理等方面都有或深或浅的痕迹,然而,对于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在学术领域进行探索研究的状况而言,这种精神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无须求全责备。在本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黄河三角洲的民间音乐置于整个山东地区的民间音乐框架之内做比较研究,相信他们对于民间音乐的重要价值及其发展规律,将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果。<br>    是为序。<br>    2003年8月18日于济南
展开
目录
总序<br>序<br>第一章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概述<br>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的定位<br>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黄河三角洲民歌<br>第三节  热情火爆的黄河三角洲民间器乐<br>第四节  独树一帜的东路大鼓和渤海大鼓<br>第五节  亲切质朴、土香土色的吕剧、扽腔<br>第六节  撼天动地的鼓子秧歌<br>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民歌<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民歌的各种体裁及其艺术特点<br>第三节  新民歌及其曲调的发展<br>第三章  黄河三胸洲民间器乐<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独奏<br>第三节  合奏<br>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民间曲艺音乐<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东路大鼓<br>第三节  渤海大鼓<br>第四节  毛竹板<br>第五章  黄河三角洲民间戏曲音乐<br>第一节  概述<br>第二节  吕剧<br>第三节  扽腔<br>第四节  东路梆子<br>第六章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br>第一节  鼓子秧歌的产生<br>第二节  鼓子秧歌的基本动作<br>第三节  鼓子秧歌的风格特征<br>附录  跑场子的队形图案<br>第七章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br>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性<br>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的保护与研究<br>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的开发利用<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