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七0九-七八五)是唐代最为著名的书法家,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不仅体现在楷书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他的行书上。颜真卿的书画平竖直,结字宽搏,字里行间,透逸出一派端严庄重,丰腴雄伟的大家风范,而他的稿行书却天机灵动,矫变激越,被人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姪稿》墨迹便是颜真卿稿行书的代表作品这是一篇祭文手稿唐玄宗时,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安禄山谋反叛乱,河北诸城失守,惟独颜真卿举义兵保住了平原城。其堂兄颜杲卿也於常山奋起抵抗,杲卿之子,真卿之姪季明则联络于平原与常山之间,至德元年(七五六)常山被史思明所破,杲卿与季明被俘,惨遭杀害。乾元元年(七五八)颜真卿命其侄泉明(季明之兄)至常山将季明之头颅带回来重祭,颜真卿在内心极度痛苦与悲愤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祭姪稿》故字里行间中充满着一种悲懑激昂的心情。有人说此幅稿行字中有怒气,事实上有部分因素是指内容而言,当然颜真卿在书写这篇祭文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幅作品来写,所谓“意不在书”,天机自动,故而此件作品能达到一种“无意於佳乃佳,不求工而自工”的自然境界。试观通幅作品,点画飞动,沉雄郁勃,笔力苍腴遒劲,纯以中锋挥运,信手万变,气脉贯注,正如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中所谓:“颜鲁公《祭侄文》有天真烂漫之趣,行狎之妙,一至於此,噫!此稿草耳,所谓无待而工者,忠义真至之痛,郁勃波磔间千古不泯。”此作可谓书文并茂,字因人贵,如有神助故而为世人宝爱,并得以流传至今,实为奇事。究其缘由,此稿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此稿以篆法入行,运以中锋,出之以疾涩之法,如将真迹映日视之,画之中心隐有一缕墨痕,所谓“有篆籀气”,字乃高古,这是笔力、中锋、速度与纸面摩擦而产生的一种自然效果,非年高手硬,实难臻斯妙;二是此稿在用笔上,深得锥划沙之妙,点画二边,不光而毛,且其笔力酣畅,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使人反复摩挲,百看不厌;三是此稿在结字上采用了八面点画皆拱中心的向心式结构,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於意外,妙合自然,正如阮元所谓:“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由是可知颜真卿在书法上的非凡功力。
颜真卿的稿行另有《争座位帖》和《祭伯父稿》,世人合称颜氏三稿王澍《论书剩语》谓:“古人稿书最佳,以其意不在书,天机自动,往往多入神解,如右军《兰亭》,鲁公《三稿》,天真烂然,莫可名貌。有意为之,多不能至,正如李将军谢石没羽,次日试之,便不能及,未可以智力取已。”此稿为真迹,这对于学书者研究如锥划沙的用笔方法大有裨益,今将此件珍品公诸同好,作为观赏临摹之用。
展开
颜真卿(七○九——七八五》是唐代最为著名的书法家,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不仅体现在楷书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他的行书上。颜真卿的楷书画平竖直,结字宽搏,字里行间,透逸出一派端严庄重,丰腴雄伟的大家风范,而他的稿行书却天机灵动,矫变激越,被人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姪稿》墨迹便是颜真卿稿行书的代表作品。这是一篇祭文手稿,唐玄宗时,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安禄山谋反叛乱,河北诸城失守,惟独颜真卿举义兵保住了平原城。其堂兄颜杲卿也於常山奋起抵抗,杲卿之子,真卿之姪季明则联络于平原与常山之间,至德元年(七五六)常山被史思明所破,杲卿与季明被俘,惨遭杀害。乾元元年(七五八)颜真卿命其侄泉明(季明之兄)至常山将季明之头颅带回来重祭,颜真卿在内心极度痛苦和悲愤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祭姪稿》,故宇里行间中充满着一种悲懑激昂的心情。有人说此幅稿行字中有怒气,事实上有部份因素是指内容而言,当然颜真卿在书写这篇祭文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幅作品来写,所谓『意不在书』,天机自动,故而此件作品能达到一种『无意於佳乃佳,不求工而自工』的自然境界。试观通幅作品,点画飞动,沉雄郁勃,笔力苍腴遒劲,纯以中锋挥运,信手万变,气脉贯注,正如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中所谓:『颜鲁公《祭侄文》有天真烂漫
之趣,行狎之妙,一至於此,噫!此稿草耳,所谓无待而工者,忠义真至之痛,郁勃波磔间千古不泯。』此作可谓书文并茂,字因人贵,如有神助故而为世人宝爱,并得以流传至今,实为奇事。究其缘由,此稿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此稿以篆法入行,运以中锋,出之以疾涩之法,如将真迹映日视之,画之中心隐有一缕墨痕,所谓『有篆籀气』,字乃高古,这是笔力、中锋、速度与纸面摩擦而产生的一种自然效果,非年高手硬,实难臻斯妙;二是此稿在用笔上,深得锥划沙之妙,点画二边,不光而毛,且其笔力酣畅,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使人反复摩挲,百看不厌;三是此稿在结字上采用了八面点画皆拱中心的向心式结构,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於意外,妙合自然,正如阮元所谓:『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二由是可知颜真卿在书法上的非凡功力。
颜真卿的稿行另有《争座位帖》和《祭伯父稿》,世人合称颜氏三稿,王澍《论书剩语》谓:『古人稿书最佳,以其意不在书,天机自动,往往多入神解,如右军《兰亭》,鲁公《三稿》,天真烂然,莫可名貌。有意为之,多不能至,正如李将军射石没羽,次日试之,便不能
及,未可以智力取己。』此稿为真迹,这对于于学书者研究如锥划沙的用笔方法大有裨益,今将此件珍品公诸同好,作为观赏临摹之用。
一 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