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张迁碑及其笔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5172641
  • 作      者:
    白砥编著
  • 出 版 社 :
    西泠印社
  • 出版日期:
    1998
收藏
内容介绍
  东汉隶书,其字形已基本走出秦及一些西汉隶书带篆意的束缚,由长而渐趋于扁,结构也日益简化,许多碑文则已达到绝对的工致,平稳匀称,与唐代工稳的楷书具有相似的审美意趣。在两汉长达几百年的众多的隶书碑刻中,  《张迁碑》的风格处于嬗变的中间状态。她字形不合规律,时扁时长,时大时小,用笔方中有圆,劲而内敛,就笔者感觉,其可与《石门颂》并列称为汉隶中最具风格特征、也最具艺术魅力的碑刻作品。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二月。碑原在山东东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此碑高二百七十公分,宽一百十五公分。碑阳、碑阴都刻文,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额【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似篆若隶,风格与正文不同,却似乎又有某种联系。在汉碑中,这样的碑额似不多见。其布列颇特殊,上下紧密,甚至参差并连在一起,但行距分明。用笔既有篆书的圆转,又多隶书的方折,极其灵动飘逸;结构宽扁,不拘一格,自然而成;线质劲敛,艰涩中有柔婉;线形屈曲,极具动感,而又不显突兀。这种风格,即使在秦时带篆意的隶书中亦极少见。秦隶常遗有篆之古意,却多规律性,没有这般巧妙生动。世人学《张迁碑》,多疏忽其额书的审美价值,甚至不以之为学习对象,实在令人遗憾。

  

  
展开
精彩书评
  浑雄沉穆  巧拙相生
  《张迁碑》赏析
  东汉隶书,其字形已基本走出秦及一些西汉隶书带篆意的束缚,由长而渐趋于扁,结构也日益简化,许多碑文则已达到绝对的工致,平稳匀称,与唐代工稳的楷书具有相似的审美意趣。在两汉长达几百年的众多的隶书碑刻中, 《张迁碑》的风格处于嬗变的中间状态。她字形不合规律,时扁时长,时大时小,用笔方中有圆,劲而内敛,就笔者感觉,其可与《石门颂》并列称为汉隶中最具风格特征、也最具艺术魅力的碑刻作品。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二月。碑原在山东东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此碑高二百七十公分,宽一百十五公分。碑阳、碑阴都刻文,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额『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似篆若隶,风格与正文不同,却似乎又有某种联系。在汉碑中,这样的碑额似不多见。其布列颇特殊,上下紧密,甚至参差并连在一起,但行距分明。用笔既有篆书的圆转,又多隶书的方折,极其灵动飘逸;结构宽扁,不拘一格,自然而成;线质劲敛,艰涩中有柔婉;线形屈曲,极具动感,而又不显突兀。这种风格,即使在秦时带篆意的隶书中亦极少见。秦隶常遗有篆之古意,却多规律性,没有这般巧妙生动。世人学《张迁碑》,多疏忽其额书的审美价值,甚至不以之为学习对象,实在令人遗憾。 
  对于刻石书法的认识与理解,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刻石书法大多粗陋,尤其是那些风化而写刻不工的文字,没有明确的笔法,不及墨迹作品那样的笔墨酣畅、提按分明,故言刻石书法不可学,至少不能作为主要的学习对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刻石书法大多雄厚古朴、巧拙相生,而这正是墨迹书法所不及的,故字要写得深沉大气,非学碑刻不可。应该说,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前一种观点着眼于初学,由于刻石书法不及墨迹书法用笔清晰,故初学书者直接学碑刻书法,容易造成对用笔变化的疏忽;后一种观点立足于审美,指出了刻石文字不同于墨迹文字的审美价值,无论作为学习或创作取材,刻石文字都有墨迹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为,学习碑刻书法,倘能先从历代优秀的墨迹书法中练就一定的基本功,在基本掌握书法用笔方法的前提下,再加以研读、临习,收获可能会比一开始便直接进入碑刻书法的学习要大得多。另外,临习者若能有一定的字外修养,比如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对历代书法审美观念的变迁、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的了解,再进一步去理解碑刻书法的审美内涵,对学习与掌握碑刻书法的内在美不无好处。也只有在审美上作宏观的把握,临习者才能对碑刻文字有自己的认识,才能便于在临习时对其结构与用笔有独到的感悟。
  《张迁碑》审美价值的被肯定,足以证明人们审美眼力的不凡。这件乍看上去『粗陋不堪』、『全无笔法』(清·万经语)的刻石作品,以其独到的魅力,为世人所钟爱,在于其不同于一般汉隶的独特品格。而构成其独特品格的要素,笔者以为大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条浑劲沉实。
  《张迁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气象沉厚。但这种沉厚的气象与西汉的《五凤刻石》或后来东晋的《好大王碑》之类又有不同。《五风刻石》浑穆,在其线条圆融粗实而漫漶; 《好大王碑》浑厚,在其线条圆而内劲:而《张迁碑》的浑穆,则是在方劲沉着的基础上又经风化而变得苍涩浩茫,使其更具重量感和凝聚力。窃以为,只有后世的《爨宝子碑》,其沉穆之气可与之相匹。而两汉其他一些隶书碑刻,诸如《西狭颂》、《乙瑛碑》等名碑,虽也质厚,但与《张迁碑》相比,感觉到底不同。
  《张迁碑》沉厚的质感,首先是其方折徐行的运笔方法造成的。除了横画的『雁尾』,撇、捺尾部间用圆笔收敛外,其余笔画无论起收大多使用方笔。其线条运行虽起伏不大,但擒敛中又有波磔,往往数道横画,粗细、走向、提按的节律都有不同,在含敛之中有活泼生动的感觉,因此重而不死。其二是线条粗实, 一般的隶书,往往横细竖粗,但《张迁碑》的横竖撇捺,没有分明的粗细要求,变化不存在规律性,似乎是随手写(刻)出,至于何处应粗,何处应细,没有作过事先的预想。
  ……
展开
目录
浑厚沉穆 巧拙相生——《张迁碑》赏析
《张迁碑》拓本
《张迁碑》基本笔法图解
横挑
捺挑


平画




《张迁碑》偏旁部首图解
《张迁碑》结体图解
平称匀称型
重心向下型
中宫紧约定俗成型
反向协调型
结构倾斜型
左右错落型
局部夸张型
笔画奇异型
字形不拘一格
同字异形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