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坊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8251103
  • 作      者:
    (唐)崔令钦撰
  • 出 版 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8.12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合集,由五本古籍组成。这五本古籍是由中国古代的文人所写的有关古代音乐、乐器、诗词格式的论著,其中有些是有关声律的,记载了中国古代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于那些从事古典诗词研究的学者专家而言是很好的历史参考文献。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旨在"为渴求知识的读者提供长期可读可用的图书,以证明生存在现代社会中阅读活动的必要,进而倡导社会上读书风气的形成,为广大爱书人创造坐拥书城的境界。"的系列丛书,它取材广泛,基本反映人类文化发展的概貌,为21世纪的现代人选定了一个家庭藏书的基本书目。《教坊记 羯鼓记 乐府杂录 碧鸡漫志 香研居词麈》是本套丛书第三辑中的一种,是一本由五本古籍组成的合集。《教坊记》记载了唐代伶人和乐工的生活状况和宫廷音乐、舞蹈演出场景以及唐代宫廷教坊的组成、沿革和演变,是极为珍贵的文献。《羯鼓录》是当今所见的记述羯鼓乐器的唯一专著,通过本书可以了解该乐器在唐代的演奏形式以及社会音乐人士对于音乐的理解,富有史料价值。《乐府杂录》 记述了唐代中期以后音乐、舞蹈和杂戏的发展状况,对唐代盛行的燕乐有很多记载,是研究唐代音乐歌舞史的珍贵资料。《碧鸡漫志》一书讨论了唐宋词。作者对于北宋几乎所有重要的词人都有所评论,有些作品后来散逸,赖有本书得以保全。《香研居词麈》一书是自明朝以来第一部专门论述唐宋燕乐的重要文献,是燕乐研究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
  书摘羯鼓录第1页第5行带*字打不出来  左边是鼓字的前半部,右边是桑字
  书摘羯鼓录第1页倒数第5行,第9个和第18个带*字打不出来,倒数第3行第2个字打不出来,左半部是先,右半部是女带*打不出来
展开
精彩书评
  教坊记序
  昔阴康氏之王也,元气肇分,灾沴未弭。水有襄陵之变,人多肿腿之疾。思所以通利关节,于是制舞。舜作歌以平八风,非慆心也。春秋之时,齐遗鲁以女乐。晋梗阳之大宗,亦以上献子,始淫声色矣。施及汉室,有若卫子夫以歌进,赵飞燕以舞宠。自兹厥后,风流弥盛。晋氏兆乱,涂歌是作,终被诸管弦,载在乐府。吕光之破龟兹,得其乐名称,多亦佛曲百余成。我国家玄元之胤,未闻颂德。高宗乃命乐工白明达造道调道曲。玄宗之在藩邸,有散乐一部,戢定妖氛,颇藉其力。及膺大位,且羁縻之。常于九曲阅太常乐。卿姜晦,嬖人楚公皎之弟也,押乐以进。凡戏辄分两朋,以判优劣,则人心竞勇,谓之“热戏”。于是诏宁王主藩邸之乐以敌之。一伎戴百尺幢,鼓舞而进。太常所戴即百余尺,比彼一出,则往复矣。长欲半之,疾仍兼倍。太常群乐鼓噪,自负其胜。上不悦,命内养五六十人,各执一物,皆铁马鞭、骨*之属也,潜匿袖中,杂于声儿后立。坊中呼太常人为“声儿”。复候鼓噪,当乱捶之。皎、晦及左右初怪内养麏至,窃见袖中有物,于是夺气褫魄。而戴幢者方振摇其竿,南北不已。上顾谓内人者曰:“其竿即自当折。”斯须中断,上抚掌大笑,内伎咸称庆。于是罢遣。翌日诏曰:“太常礼司,不宜典俳优杂伎。”乃置教坊,分为左右而隶焉。左骁卫将军范安及为之使。开元中,余为左金吾,仓曹武官十二三是坊中人。每请禄俸,每加访问,尽为余说之。今中原有事,漂寓江表,追思旧游,不可复得。粗有所识,即复疏之,作《教坊记》。
展开
精彩书摘
  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成习。东京两教坊俱在明义坊,而右在南左在北也。坊南西门外即苑之东也,其间有顷余水泊,俗谓之“月
  陂”,形似偃月,故以名之。
  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其家得在教坊,谓之“内人家”,四季给米。其得幸者,谓之“十家”,给第宅,赐亦异等。初特承恩宠者有十家,后继进者敕有司给赐同十家。虽数十家,犹故以十家呼之。每月二月、十六日,内人母得以女对。无母则姊妹若姑一人对。十家就本落,余内人并坐内教坊对。内人生日,则许其母、姑、姊妹皆来对,其对所如式。
  楼下戏出队,宜春院人少,即以云韶添之。云韶谓之“宫人”,盖贱隶也。非直美恶殊貌,居然易辨明:内人带鱼,宫人则否。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五弦、箜篌、筝等
  者,谓之“揍弹家。
  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之鼓,故曰羯鼓。其音主太簇一均,龟兹部、高昌部、疏勒部、天竺部皆用之,次在都昙鼓、答腊鼓之下,都昙鼓似带鼓而小。答腊鼓者,即揩鼓也。○案《太平广记》二百五引此注“似”作“状”,“带”作“腰”。《太平御览》五百八十三亦作“腰鼓”。鸡娄鼓之上。*如漆桶,山桑木为之。○记》引改正。下以小牙床承之。○案“以”字旧讹作“桶”,今据《御览》、《广记》引改正。曾慥《类说》十三引作“盛以绳床”。击用两杖,其声焦杀鸣烈,○案《御览》“声”作“音”。《类说》“杀”作“急”。尤宜促曲急破,作战杖连碎之声;○案旧脱“作”字。今据《御览》、《广记》补。又《广记》“战”作“戟”。又宜高楼晚景,○案《御览》“晚”作“晓”。《广记》作“玩”。明月清风,破空透远,○案《广记》“破”作“凌”。《梦溪笔谈》引作“透空碎远”。特异众乐。○案《广记》、《笔谈》“特”并作“极”。杖用黄檀,狗骨、花楸等木,○案“檀”字旧作“栌”,注云“一作檀”。今据《御览》、《广记》并《文献通考》一百三十六俱作“檀”,知“栌”字非也。又《广记》“楸”作“椒”,疑亦误。须至乾紧绝湿气,而复柔腻:乾取发越响亮,腻取战袅健举。○案《御览》“健”作“捷”。椿用刚铁,铁当精炼,椿当至匀。○案《御览》“当”作“须”。若不刚,即应條高下,*捩不停;○案《御览》、《通考》“*”并作“纽”。不匀,即鼓面缓急,若琴徽之*勉病矣。○案《御览》“即”作“则”,《通考》“*”作“顽”。诸曲调如太簇曲《色俱腾》、《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曲名,玄宗所制。其余徵、羽调曲,皆与胡部同,故不载。上洞晓音律,○案“上”字《唐语林》引作“明皇”。由之天纵,凡是丝管,○案“丝管”《御览》、《广记》并作“管弦”。必造其妙。案《御览》“必”作“恶”,《唐语林》作“皆”。若制作诸曲,随意即成,○案《唐语林》此下有“如不加意”四字。不立章度,取适短长,○案《御览》“短长”字倒。应指散声,○案《御览》”散”作“发”。皆中点拍。至于清浊变转,律吕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案《御览》“不能”作“无以”。尤爱羯鼓、玉笛,玉笛之说见《遗事》。○案《御览》、《唐语林》“王”并作“横”。常云:“八音之领袖,○案《街览》此下有“也”字。诸乐不可为比。”○案此六字旧作“不可无也”,今据《御览》、《广记》、《唐语林》改。尝遇二月初○案《御览》“遇”作“值”。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案《类说》“宿”作“春”,《广记》、《唐语林》“初”并作“始”。景色明丽。○案“色”字旧作“物”,今据《御览》、《广记》、《类说》改,又《唐语林》作“气”。《六帖》三作“景物明媚”。小殿内庭,○案《御览》“内庭”字倒。《广记》“庭”作“亭”,似误。柳杏将吐,○案《御览》“吐”作“含”,似误。《唐语林》作“拆”。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与他判断之乎?”○案《广记》、《类说》“得”并作“可”,《唐语林》“与”作“为”。左右相目,将命备酒,○案《唐语林》“命竹作“令”。独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临轩纵击一曲,曲名《春光好》,上自制也。○案此注旧作“自制者也”,今据《御览》、《广记》、《唐语林》改。神思自得。○案《唐语林》“思”作“气”。及顾柳杏,皆已发拆。上指而笑谓嫔御曰:○案《广记》作“谓嫔嫱内官
  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嫔御侍官皆呼万岁。○案《唐语林》,“御”作“嫱”,“官”作“臣”。御览作“而左右皆称万岁”。又制《秋风高》,○案《唐语林》“又”下有“尝”字。每至秋空迥彻,纤翳不起,○案《御览》“翳”作“罗”,《唐语林》作“埃”。即奏之。必远风徐来,庭叶随下。○案《六帖》“远”作“秋”。《广记》、《类说》“随”并作“徐”,《御览》、《唐语林》作“坠”。又《御览》“下”作“落”,《六帖》作“夜叶交坠”。其曲绝妙入神,例皆如此。○案《御览》、《广记》“绝妙”字并倒。《御览》“入神”下有“也”字。《唐语林》作“其神妙如此”。
  
  原词之始本于乐之散声
  古者诗与乐合,而后世诗与乐分。古人缘诗而作乐,后人倚调以填词。古今若是其不同,而钟律宫商之理未尝有异也。自五言变为近体,乐府之学几绝。唐人所歌多五七言绝句,必杂以散声,然后可比之管弦。如阳关诗,必至三叠而后成音,此自然之理。后来遂谱其散声,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故词者,所以济近体之穷、而上承乐府之变也。培虽为此说,未敢自信。后见《朱子全集》有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始信鄙说之不谬。
  沈括《笔谈》云:“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中之缠声,亦其遗法。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正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沈此言亦可证余前说也。
  论词曲宫调之理
  宋词元曲虽相承注有宫调,而自有明以来鲜有通其理者。朱子尝曰:“今士大夫问以五音十二律,无能晓者。”又言:“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今人钟鼓已自不识。”宋时且然,况近世乎。如万红友《词律》,疑仙宫即道宫。《九宫各谱总论》引骚隐居士之说,不识有黄钟宫何以又有正宫;夹钟、姑洗、无射、应钟为羽,何以又有羽调;夷则为商,何以又有商调。其于旋宫宫调之理,茫然如此。沈词隐最号精专,亦莫明其所以然也。培尝读宋仁宗《乐髓新经》,其说最为详悉。今撮为图于左,则十二均八十四调之目较若列眉矣。
  十二均八十四调之图
  黄钟之宫为子,为正宫调  太簇商为寅,为大石调
  姑洗角为辰,为小石角    林钟徵为未,为黄钟徵
  南吕羽为般涉调          应钟变宫为亥,为中管黄钟宫
  蕤宾变徵为应钟徵
  右黄钟均之七调
  其法:黄钟之均,则以黄钟之律为宫音之调,以太簇为商音之调,以姑洗为角音之调,以林钟为徵音之调,以南吕为羽音之调,此五音之正调也。又加以应钟为变宫之调,以蕤宾为变徵之调,此二变调也。共为七调。古谓之七宗,又谓之七始,《汉志》称舜欲闻七始是也。夫五音得二变而后成音,犹四时得闰而后成岁,此自然之理。或谓殷之前但有五音、至周始加二变以成七音者,非。在郊庙之乐,则以黄钟宫、太簇商等为名,在燕乐则以正宫调、大石调等名别之。所以分别乐之雅俗,其实一理也。余十一均仿此。至于用调、制词、度曲之法,详于培所撰《宫调发挥》、《度曲正讹》两篇,另载于后。
  大吕之宫为高宫        夹钟商为高大石
  仲吕角为中管小石调    夷则徵为大吕徵
  无射羽为高般涉        黄钟变宫为正宫调此黄钟清声。
  林钟变徵为黄钟徵
  右大吕之均七调
  太簇之宫为中管高宫    姑洗商为高大石
  蕤宾角为歇指角        南吕微为太簇徵
  应钟羽为中管高般涉    大吕变宫为高宫此大吕清声。
  夷则变徵为大吕徵
  右太簇之均七调
  夹钟之宫为中吕宫仲吕商为双调
  林钟角在今乐亦为林钟角林钟子声短,非中吕为商之次,故旋
  用林钟正管之声为角。
  无射徵为夹钟徵
  黄钟羽为中吕调黄钟正律之声,非商三分去一之次,此用其子声为羽。
  太簇变宫为中管高宫此太簇清声。
  南吕变徵为太簇徵
  右夹钟之均七调
  姑洗之宫为中管中吕宫
  蕤宾商为中管商调
  夷则角为中管林钟角子声短,非蕤宾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用正声为角。
  应钟徵为姑洗徵
  大吕羽为中管中吕调正声长,非蕤宾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其子声为羽。
  夹钟变宫为中吕宫此夹钟清声。
  无射变徵为夹钟徵
  右姑洗之均七调
  中吕之宫为道调宫
  林钟商为小石调子声短,非中吕为宫之次,故旋用正声为商。
  南吕角为越调
  黄钟徵为中吕徵正声长,非中吕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其子声为徵。
  太簇羽为平调太簇正声长,非林钟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其子声为羽。
  姑洗变宫为中管中吕宫
  应钟变徵为姑洗徵
  右中吕之均七调
  蕤宾之宫为中管道调宫
  夷则商为中管小石调
  无射角为中管越调子声短,非夷则为商之饮,旋用正声为角。
  大吕徵为蕤宾徵
  夹钟忟为中管平调正声长,非夷则三分去一为羽之次,故用子声为羽。
展开
目录
教坊记
本书说明
教坊记序
教坊记
教坊记补录
校勘记
羯鼓录
本书说明
四库全书提要
羯鼓录
羯鼓录跋
校勘记
乐府杂录
本书说明
四库全书提要
原序
雅乐部
云韶部
清乐部
鼓吹部
驱傩
乐府杂录跋
校勘记
碧鸡漫志
本书说明
碧鸡漫志序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校勘记

香研居词麈
本书说明
香研居词麈叙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校勘记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