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不能表现动态事物、持续性动作、声音,绘画中的具象受时问、空间的限制,这些短处,可以通过发挥诗歌艺术的长处补足之。诗人们写作题画诗,并不是简单地再现画面具象,而是可以借助诗歌诗言,对绘画艺术品的内在意蕴、表现技巧、画家的构思匠心,加以申发补凑,使画境内涵更为丰富、深化。宋吴龙翰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野趣有声画序》)清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论画》)题画诗具有的申发补凑的艺术功能,在山水画题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唐刘商《与湛上人院画松》:“水墨乍成岩下树,摧残半隐洞中云。猷公曾任天台寺,阴雨猿声何处闻?”诗的后半首描写湛然和尚曾住天台山国清寺,将在画松中听到阴雨天猿的哀鸣声。猿声画不出,题诗申补之。元邓文原《王洽云山图》:“五云深处拥蓬莱,树色苍凉映水开。何处书声映林樾,却教仙侣过桥来。”题诗前两句是实笔,再现画境,后两句是虚写,“书声”是听觉形象,书声遥引仙侣渡过桥来,都是画面上没有的事物,诗人虚拟得之,申补画意。元王逢《题李唐长江雨霁图》:“烟雨楼台晻霭间,画图浑是浙江山。中原板荡谁回首,只有春随北雁还。”题诗前两句写李唐画面。三、四句说有谁还回首中原,只有画上的北雁带着春意返回北方,言外之意,是说画家李唐不忘故国,时时回首中原,婉曲地表达出画家希望恢复中原失土的爱国思想。李唐的这一番苦心,画面无法表达,王逢用题画诗将李唐的画心揭示出来,申补画意,意味深长,诗思颇有厚度。明王绂《自题小幅山水》:“溪水涵秋鹤影孤,草堂云冷树模糊。相看未遂还山约,空复年来写画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