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苍狗,世事沧桑。经历时间潮水的淘洗,总有一些东西似蒲苇如磐石,依然坚强的立着。他们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美丽风景。曾经有这样一批人物,他们诞生于十九世纪后半期,他们是中国最后一批封建士大夫,也是第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双重身份是他们横跨两个时代,两种文化,对传统的超越和守护之间,他们经历心灵的坎坷,同时也展现着自身的智慧,他们所经历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这里,便有他们的影子。
大约在十多年之前,有关中国画衰落式微之论一度曾甚嚣尘上,之后,社会上一阵又一阵出现的书画热,又似乎给人们带来一些宽慰。但直至眼下,以创作水平而言,中国画似乎仍未全然走出低谷。而我们的疑问是,倘若中国画传统整体已趋衰落,那为什么在近代中国画坛,又会出现一批令人瞩目的高手?那么,把这本书定名为叩开中国画名家之门,是希望读者通过对这些大名家的探究,或许能获得一些答案。收入本书的文章,由于作者的修养和视角不同,所论探究的社会环境对画家的影响,有偏重史料考证的,有偏重观点阐述的;有概括的寻求一般规律的,也有集中探讨具体对象特征的;有侧重社会学考证的,也有的侧重心里感受分析的。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状态,所呈现的丰富性,恰恰是体现了名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我们相信他们的存在多少会对关心中国画创作的广大读者有所启迪,也一定会引起喜爱欣赏中国画的读者的兴趣。
展开
记得数年前,我应邀为一家出版社主编《中国当代美术家列传》,当时曾在一篇序文中这样记述自己的感慨:“我为中国绘画研究季刊《朵云》的‘画家传记’栏目审稿之需,曾浏览过一些港台美术书刊,发现海外对当代画家生平和创作的研究,像关于传统派三大家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的资料竟是连篇累牍,大大超过了国内所有的当代画家。”大约正由于有这种感慨,在以后《朵云》的组稿、编辑工作中,我开始较留意于“画家传记”和“画家研究”这两个栏目;渐渐的,也发现了一些画家研究方面颇有特色的稿件;之后,又萌发了将这类文章汇编成书的想法。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一本《叩开中国画名家之门》,正是从《朵云》中精选出的文章,再加上从其他地方挑选的一些有关文章结集而成。
大约在十多年之前,有关中国画衰落式微之论一度曾甚嚣尘上;之后,社会上一阵又一阵出现的书画热,又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宽慰。但直至眼下,以创作水平而言,中国画似仍未全然走出低谷。这种状况,从民间包括一些地方画院的不少中国画作品,至今仍陷于平庸的“卡拉OK”化,而令人刮目的高手还甚为难觅即可看出。由此人们或许还可发现以下两个疑问:一是,倘若认为中国画传统整体已趋衰落,那为什么在近现代中国画坛,又会出现一批令人瞩目的高手,他们的成就即便是与古代大师们相比也毫不逊色?二是,倘若认为中国画传统尚未式微,那又为什么中青年国画家当下的状况,还那么的不尽如人意?把这本书定名为“叩开中国画名家之门”,是希望读者通过对书中这些大名家的探究,或许能够窥见以上问题的一些答案。
收入本书的文章,由于作者各人的修养和视角不同,所论或探究于社会环境对画家的影响,或侧重于画家个人的身世经历,或着意于对传统笔墨技法演变的研究,或倾向于融会中西尝试创新的探索。这种种研究方法和研究状态所呈现的丰富性,显然也与这些名家的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有关。其中有的文章,论说较为周到而深刻,而有的则或许只抓住了名家一鳞半爪的闪光点,离开深入的研究还有些距离。但不管如何,我相信它们多少会对关心中国画创作的读者有所启迪,也一定会引起喜爱欣赏中国画的读者的兴趣。
舒士俊
新世纪之初春于上海
大约在十多年之前,有关中国画衰落式微之论一度曾甚嚣尘上,之后,社会上一阵又一阵出现的书画热,又似乎给人们带来一些宽慰。但直至眼下,以创作水平而言,中国画似乎仍未全然走出低谷。而我们的疑问是,倘若中国画传统整体已趋衰落,那为什么在近代中国画坛,又会出现一批令人瞩目的高手?那么,把这本书定名为叩开中国画名家之门,是希望读者通过对这些大名家的探究,或许能获得一些答案。收入本书的文章,由于作者的修养和视角不同,所论探究的社会环境对画家的影响,有偏重史料考证的,有偏重观点阐述的;有概括的寻求一般规律的,也有集中探讨具体对象特征的;有侧重社会学考证的,也有的侧重心里感受分析的。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状态,所呈现的丰富性,恰恰是体现了名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我们相信他们的存在多少会对关心中国画创作的广大读者有所启迪,也一定会引起喜爱欣赏中国画的读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