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也为折子戏呼吁我同意俊为在《新民周刊》及《文汇报》上发表的三篇关于京剧文章的意见,现在很少有人谈京剧本身的发展问题了,说到京剧只是从产业化、市场化、时尚化的观点去谈,而没有去谈京戏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俊为的文章恰恰谈到了这个问题。京剧节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演出活动,却几乎没有传统戏的节目,仅有一个“武戏擂台赛”。其实,传统京戏是一个整体,生旦净丑、文武昆乱、唱念做打,都不可或缺。京剧节如果想使传统戏占一席之地,就应该把折子戏列为正式节目。最近听到一位从事戏改工作几十年的友人在为京剧传统折子戏呼吁,说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们现在幸而还有不少得过真传、造诣非浅的京剧演员和艺术家,他们大半辈子都在舞台上磨练,现在还能演,观众也很想看,为什么他们在京剧节中没有一显身手的机会,和观众见见面?折子戏保存了传统京剧的基本功,可以说是京剧之本,忘掉了折子戏,丧失了京剧的基础,那就谈不到弘扬传统,谈不到京剧的发展。说到发展,我的意见,在没有真正弄懂、吃透传统戏的精髓、价值的情况下,传统戏不要乱动。据说,现在许多传统戏曲的剧种都濒于衰亡,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经过二百年来磨练,已成为中国传统戏剧主干的京剧正面临危亡之秋。我敢说,这不是个人的忧虑,而是关心中国文化传统前景的人的共同忧虑。过去,我们还有机会到剧场去看看折子戏,可是近年来,这样的演出却越来越少。
演传统戏的演员说捞不到戏演,喜欢传统戏的观众说捞不到戏看。媒体上也是一样,这类节目或者被撤销了,或者被换成了其他地方戏。我过去常常看的一个电视频道,本以播放京剧为主,现在播放较多的则是梆子戏。这些梆子戏倒还没有异化,总算可以作为传统戏曲尚未灭绝的佐证,给人留下一点安慰。传统京戏的流失也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落,扩而言之,这也是全球性的问题。我曾在《清园近作集》中介绍过本杰明·史华兹教授的遗笔《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太阳底下的一桩新鲜事》一文。文中说,在当前科学与经济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产生了一种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而形成了精神世界的偏枯。这种源于美国的消费主义与物质主义正像脱缰的野马向世界各地蔓延。国外已经有很多眼光远大的学者,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可是我们这里不仅没有人出来指出,相反却一味往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路上走,不知在经济改革、倡导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必须防止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无限蔓延,才能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我不知道,究竟是我们对于必须警惕的问题视而不见,茫然无知,还是只顾眼前之利,不予理睬?关于京剧的发展,必须注意基础的重要性。片面强调市场化、产业化,以为搞大制作就可以产生轰动效应;一出戏动辄投资几百万,可是效果却不好,剧目难以保留,投资更是亏本。须知把京剧传统丢掉了,等于把基础丢掉了,京剧是不会得到真正发展的。
这种情况跟现在流行的书法、绘画一样,不讲究练碑的功夫,不讲究素描的功夫,一上来就龙飞凤舞,搞什么现代派,那怎么行呢?毕加索也不是一开始就画斜眼睛、歪鼻子的,他的素描根底是很好的。我们现在有些画家、书法家,连素描、碑帖的基础都没有,人也画不像,字也写不正,就号称“现代派”,一味赶时髦。你说你是现代派,他说他是后现代……就像鲁迅当年说的,你开个“皇后皮鞋店”,我就开个“皇太后皮鞋店”……我认为这不是创新,只能算逐新猎奇,赶时髦。2005年4月25日(本人口述 李舒笔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