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色彩构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7039494
  • 作      者:
    陈瑛, 孙霖, 李芃编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瑛,1960年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包装设计系教授、包装设计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包装教育协会常委,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动画协会会员。长期从事设计教育教学工作及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1999年获企业形象外观设计国家专利一项,2002年获大学新形象外观形象设计国家专利二十项。编著有《平面设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现代装饰设计》等教材。<br>    孙霖,1969年出生,湖北经济管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计算机艺术教育委员会会员、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湖北省科普美术家协会会员。发表专业论文、作品三十余篇。<br>    李芃,1963年出生,1990年7月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现任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合作完成全国统编教材《包装造型与装潢设计基础》。发表论文21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8篇,另中国包装年鉴收录2篇,4篇文章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套教材的编写力求科学性、艺术性、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的统一,特别是在信息量上,强调量与质的统一,且注意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使之具有前瞻性。同时,还注重图文并茂、易于理解、深入浅出,可读性、可操作性强。<br>    本套教材的读者群,主要是高等学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和从事设计工作的年轻设计师。他们,是中国的希望之星,是中国现代设计事业的未来和成功。如果本套教材能对他们的学习与事车的追求有所启迪和帮助的话,那是我们最大的满足和欣慰。
展开
精彩书评
    代序<br>    教育者的天然使命<br>    诸葛铠<br>    远在武汉的一批设计教育界同行,合力编著了一套艺术设计系列教材,约我在张道一先生的序言之后再作序一篇。欣然命笔之时,首先想到的是,将实践经验加以提炼并传之予学生,是教育者的天然使命。而在知识更新、观念变革的时期,这样做尤为可贵。谁都知道,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传道”居其首。而艺术设计的“传道”是以观念更新为前提的。回想这20年间中国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艺术设计教育的大跨度飞跃,不仅是学科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认识水平的提升:准确地说,这一飞跃是观念变革在前,名称变化在后;实践在前,总结在后。在此进程中,曾经发生过许多不同观点的争论,也出现过多种教育模式的探索,虽然直到今天争论和探索并没有停止,但大家的认识却逐渐趋向一致,那就是:艺术设计必须与“现代”同步。<br>    艺术设计与“现代”同步,就意味着艺术没计需要与中国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相适应。从晚清民初以来的一个世纪,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只是过程有些曲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华古国第一次真正地敞开大门、迈向世界。我们在这时才初次听说“包浩斯”,并渐渐悟出“Design”的现代内涵。这使得“工艺美术”这件锦绣外衣难以包裹如雨后春笋的种种现代设计。工艺美术教育界最先感受到这种不适应,因此,力求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和设计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尝试就这样开始了,十余年后,终于孕育出“艺术设计”这一中国式的新名词。很显然,艺术设计的内涵是现代科技和现代审美相交织的新文化,已远离农耕时代的节奏和情趣;它的外延早已超出以手工艺为核心的工艺美术产业圈,涵盖了从手工到电脑的所有技术产品。这里,既有观念的变革,也有工具、材料和工艺的进步。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它的发生是那样自然,它的发展是那样流畅,它的果实是那样丰硕,这不是“乌托邦”虚幻的杰作.而是中国经济改革激起的千层浪花中最绚丽的一朵。<br>    艺术设计与“现代”同步,也意味着设计教育观念的更新。从本质上说,艺术设计观念和设计教育观念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但并不完全重合,前者的进步并不完全代表后者的进步。诚如上文所说,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艺术设计教育是中国的一大飞跃,但相对于社会上的设计实践,设计教育可能已经滞后。设计教育的立是点,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是量的需求,更是质的需求;既需要熟练的技巧,更需要创新的才能。一个毕业生,大约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十年才能真正成熟,因此,设计教育又要有前瞻性。这种前瞻性当然不是预言家式的神秘预测,而是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规律,即可“以变应变”,始终走在设计的前沿,这可能比掌握某种技巧更重要。这些观念的体现,大而言之是设计教育的整体规划,小而言之就是教材建设。也就是说,教师不但可以把丰富的知识,更应该把新的认识通过教材传授给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建设对于设计教育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同时,编写教材也是教育者天然使命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主,有武汉许多院校教授、副教授、讲师参加编写的艺术设计系列教材就是尽了自己的“天职”,从中我们看到了群体的力量和设计教育改革大力度推进的气势,这种冲击波将会从中国的中部向西方辐射,推动全国的设计教育。如果有一天全国的设计院校联起手来编写各有特长的教材,那么整个中国的设计教育必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br>    二OO二年九月于苏州大学遐思楼
展开
精彩书摘
    书摘<br>    在纺织品设计中,使用空间混合的手法尤其要注意明度关系。在花布上如果不同颜色的条纹或花样明度接近,即使色相对比很强烈,整体的色彩效果也会融为一体。但如果条纹或图样的明度差大,形状就会十分突出,强明度的对比会使花布看上去十分花乱,条纹也有眩目感。<br>    在具有一定空间距离的艺术设计中,对诸如壁画、壁毯等的色彩,如何掌握恰当的明度对比,是设计者要精心考虑的。<br>    5.  明度与冷暖对比作用于色彩空间效果<br>    色彩的空间效果可以由多种因素决定。首先,让我们排斥视觉经验中形态、透视等方面的因素,仅从色彩的明度及冷暖性质来进行分析。<br>    下列的实验可以证明色彩的空间效果与明度及冷暖性质有关:<br>    把色相环上的各色按照它们的明度等级置放在一个黑色底上,则各色会显示出不同的空间效果。黄色看上去最亮,又属暖色,这两个因素使黄色在空间上有迫近感。比黄色稍后退的色是橙色,因为它虽属于暖色,但明度却低于黄色。依次向后退的色是红色、绿色,最远的色是蓝色与紫色,这是因为它们倾向冷色且明度又很低的缘故。<br>    把同样的色置放在白底上,则出现另一种情况:紫色与蓝色由于和白底形成强明度对比而显得很突出,此时既可以把它们视为向前迫近的实体,又可视为一个很远的黑洞。黄色的亮度与白底接近,被白色拖向后方好像失去了原来的光辉。橙色和红色与白底保持明度差,加之它们的暖色性质,因此是白底上最有迫近感的色彩。可见底色的明度对于色彩的空间效果有很大的影响。<br>    让我们再看看另外两个例子:先在灰色底上放上与底色同等明度的橙色和蓝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橙色有迫近感而蓝色向后隐退。但若将蓝色变成高明度的淡蓝色,它就会跑到前方来。在下一个例子中,红色与灰红色都与绿色保持着相等的明度,看上去饱和的红色比灰红色更有迫近感。我们再把灰红色的明度提高,明亮的灰红色就更有迫近感了。<br>    以上的实例清楚地显示出明度对比与冷暖性质对色彩空间效果的影响。<br>    马蒂斯善于利用色彩的明度和冷暖性质在平面结构中创造色彩的空间感,其《一个国王的悲哀》就是一件有说服力的作品。这幅画颇具生动的颜色空间效果:背景的蓝色、玫瑰色和暗黄色几乎统一在一个明暗层次中,上方的蓝色退向最远的空间,稍前是中部的玫瑰色,暗黄则处于前言。这几块背景色由于明度相近而显得十分统一,并且给画面带来了丰富而深厚的空间效果。作品中那些明亮的黄色点被深蓝色的背景衬托,飘动在画面的前方,白色块又突出了黑色。这些被明度对比强调的亮点和暗点,像音乐中有序变化的高低音,在画面上呈现出丰富的、起伏跳跃的节奏。<br>    二、色相对比<br>    不同颜色并置,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称为色相对比。例如,用湖蓝与钴蓝相比较,就会感觉钴蓝带紫味,湖蓝带绿味,在对比中,这两种色的特征更明确了。<br>    色相对比可以发生在饱和色与非饱和色之间。用美丽的、未经掺和的纯色对比,可以得到最鲜明的色相对比效果。<br>    当纯色以光变的秩序排列时,色相对比统一在柔和过渡的波长秩序中,无比优美、和谐,呈现着字宙的光辉:<br>    1.同一色相对比<br>    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在5°以内为同一色相对比,色相之间的差别很小,基本相同,只能构成明度及纯度方面的差别,是最弱的色相对比。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色彩构成概述<br>一、色彩<br>二、色彩构成<br>三、色彩的演变及发展<br>第二章  色彩有物理学理论<br>一、光与色<br>二、不源与光源色<br>三、物体色<br>四、光源色与物体色的关系<br>五、色彩属性与分类<br>六、色立体<br>七、色彩混合<br>第三章  色彩的生理学理论<br>一、眼睛<br>二、视觉特征<br>三、色彩的并置对比<br>第四章  色彩的心理效应<br>一、色彩的情感<br>二、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br>三、色彩的象征性<br>四、色彩的主观性<br>第五章  色彩对比<br>一、明度对比<br>二、色相对比<br>三、纯度对比<br>四、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br>五、面积、形状、位置和肌理与色彩的对比效果<br>第六章  色彩调和<br>一、类似调和<br>二、对比调和<br>三、色彩视觉生理与心理的和谐<br>四、奥斯特瓦尔德色彩调和论<br>五、孟塞尔色彩调和论<br>第七章  色彩形色解构与重组<br>一、传统艺术色彩的启示<br>二、来自民间色彩艺术的启示<br>三、来自现代绘画大师作品色彩的启示<br>四、来自大自然色彩的启示<br>第八章  色彩构成的构思设计方法<br>一、形色构思法<br>二、色彩组织结构构思法<br>三、色彩意象构思法<br>四、信息构思法<br>五、肌理构思法<br>六、构成构思法<br>第九章  色彩的创意与表现<br>一、色彩创意思维<br>二、图形的形式与创意色彩<br>学生习作<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