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财富的逻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495654
  • 作      者:
    阿里郎著
  • 出 版 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从常识性角度出发,历经长久的思想苦旅,以财富的逻辑和逻辑的财富两个辩证统一的话题统领本书。全书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常识和逻辑谈起,为读者化解了竞争、制度、分配、资产负债、创新等一贯专业严肃概念的理解障碍;又从实用主义角度分享了作者对财富的来源、贫困的根源、经济危机、理论的天真等深刻话题的常识反思。这不仅是一部谋求大众权益的代言书,更是一部独具匠心的熔会经济、管理、财富、哲学、科学于一炉的集大成之作。
展开
作者简介
    阿里郎(ALL),原名成家炯,广东省化州人,经济学学士。曾任茂名石化实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财务总监、董事、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曾任广东省茂名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被评为2006年度广东省优秀企业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常识和逻辑谈起,为读者化解了竞争、制度、分配、资产负债、创新等一贯专业严肃概念的理解障碍;又从实用主义角度分享了作者对财富的来源、贫困的根源、经济危机、理论的天真等深刻话题的常识反思。作者从常识性角度出发,痛贬思想界、学术界、经济界、管理界化简为繁、故弄玄虚的时弊。他历经长久的思想苦旅,以财富的逻辑和逻辑的财富两个辩证统一的话题统领全书。第一部分是作者谋求财富成功事实经验的分享,是财富的逻辑。第二部分从观念和思维入手,回归财富本原,深涉人性、道德、政治经济,是逻辑的财富。本书回归常识和基本逻辑,清晰而通俗地向读者阐明了:<br>    通向未来的财富之路是什么?<br>    竞争、制度和管理意味着什么?<br>    创新和企业文化怎么实现?<br>    财富的来源、贫困的根源究竟是什么?<br>    社会、组织、自然科学、哲学与财富的关系是什么?<br>    为什么常识的力量可以胜过理论的天真?<br>    财富的逻辑和逻辑的财富怎么理解?<br>    在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今天,他试图用理性、常识、逻辑的力量解决这个时代的焦虑。本书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观察与反思,探讨了中国人有关财富理解的弱点,洞见了中国的未来走向。作者以不唯权、不唯上、不唯利的写作态度,著就了这本真正意义上回归常识和基本逻辑的作品。这不仅是一部谋求大众权益的代言书,更是一部独具匠心的熔会经济、管理、财富、哲学、科学于一炉的集大成之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战略投资环境分析<br>    从世界的经济格局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早已从工业化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资本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经过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了结构大调整时代,并不得不以跳跃式的思维和姿态,面对发达国家金融资本和知识经济的正面竞争。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分工,明显的标志是资源由落后国家提供,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制造,知识产权和金融服务由发达国家创造。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已由工业化时代的产品竞争演变成资源竞争、技术竞争和金融货币的资本竞争;大国之间的资源竞争已由陆地发展到海洋,从地球扩展到太空。工业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工业文明所造成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也让人类社会忧心忡忡。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节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开源,寻找新的材料和扩展资源的供应空间;三是环保,寻求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的和谐发展。所有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无一不指向和呼唤新工艺和新技术,而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产生,全赖于知识和资本的结合。因此,未来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最终会体现在知识产权和金融资本的核心竞争。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谋求企业利润还是确保国家利益,这就是必须清楚看到的国际经济现在和未来的环境,这就是战略选择投资决策必须考虑到的现在和未来。看不到这一点,任何走向世界的目标都是一句空话;想不到这一点,任何行动都是徒劳无功的。<br>    从国内经济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并驾齐驱,信息化和资本市场建设成就瞩目。30年的经济成就让世界惊叹,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大国一二百年走过的路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时俱进,让人豪情满怀,意气风发。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在这30年间创造的奇迹,用任何美丽的词藻赞美都不为过。因为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2010年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按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来计算,排名和综合国力将会更加靠前;因为世界上使用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因为有13亿人的市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规模和速度举世无双,中国的资本市场十多年间一跃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要力量;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中国的国际支付能力在世界前列。从经济到法治,从政治到民生,从国内到国际,中国从总量上、从综合国力上、从政治上、从经济上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的一言一行都让世界竖起耳朵。尽管如此,繁荣的背后中国的隐忧却像繁荣的外观一样显而易见。众多的人口、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低利用率、超国民待遇缔造的世界工厂成就了今日的中国,但人均财富的有限、人均资源的贫乏、没有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产品换取的外贸顺差、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的环境恶化,将使中国的未来之路举步维艰。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毫无疑问要品尝拿今日赌明天的代价。<br>    任何事情,有得就必有失,有付出才有收获。遗憾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中国却从中所得甚少,他山之石不能攻玉,以致重蹈覆辙。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匈奴民族有一句谚语:一只兔子不会在同一棵树上撞上两次。中国人不缺智慧,所以中国的执政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和谐发展;中国的政府做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部署;中国的经济学界阐述了建设既有躯干又有头脑国家的观点,强调创新、创造知识产权、技术强国的必要性。总而论之,中国的未来之路,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艰难旅程。这和国际经济的发展道路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科学发展观;用哲学的思维和视角,就是和谐发展观。科学的才是正确的、理性的,和谐的才是均衡的、平稳的,科学和谐的才是持续的、长久的。<br>    人类社会为了共同的生存发展,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部分的短期利益;国际社会为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会采取某些领域的一致行动。但在国家形式消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实现之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不可能停止竞争。这种竞争虽然巧立了很多名目,假借了政治信仰、意识形态、人权、民主与自由等种种旗号,但本质的核心的竞争还是经济之争、国家利益之争。为了占有和控制资源,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会爆发局部的战争,会利用金融汇率手段影响操纵资源的价格;为了保护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会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调整货币和税收政策;为了国际收支的平衡,会不断地滋生贸易摩擦;为了应付生存和发展的挑战,落后国家只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有头脑有资本的发达国家则以无形的、高昂的知识产权,换取躯干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资本、知识、人才和环境,就是未来社会普遍关注的五大要素,谁拥有这些要素的规模和质量强于对手,谁就是未来竞争的胜利者。<br>    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更有可能成为左右世界经济走向的主流力量,中国经济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而存在。人类社会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中国一样要面对;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不单要面对而且尤为突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如何处理财富与资源、规模与质量、速度与环境、短期需要与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无论就经济谈经济,还是就政治谈经济,经济问题就是要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中国的13亿人口就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望而生畏的社会民生问题。13亿人的需要,无论短期还是长远,这种需要都是巨大的需要。规模与质量、资源和环境、速度与持久,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所偏颇,偏颇了就会变成一场灾难。这种灾难就会考验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考验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经济治理能力。中国的13亿人民同时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望洋兴叹的巨大市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持续增长,虽然得益于路线方针的正确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大,但如果没有13亿人的巨大内需市场,就算是万能的上帝也不能带领中国经济高速奔跑30年。绝对来看,中国毫无疑问是个经济大国;相对而言,中国必须承认离经济强国还相距甚远。因应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从政治经济的宏观高度着眼,从社会民生、资源、技术、环境等微观因素着手,综合分析中国经济的未来趋势,行业的未来和经济政策的走向应该会遵循下面的途径(预测期限2008~2028年):<br>    1.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得经济社会对石油、煤炭、电力的能源需求持续增加,能源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长期存在。核能、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潮汐能、垃圾发电在能源供给领域的比重逐年提高,传统能源供给比重逐年下降;替代能源、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如火如荼,并会取得明显突破;甚至不能排除蓄电材料和蓄电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性发明创造,自然能包括光能、雷电能储蓄使用都会成为可能;开源和节流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两种主要方式。<br>    2.所有不可再生的资源需求量和价格均持续上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长期的任务,节能降耗成为企业和公民的责任和自觉行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催生,复合材料将成为未来市场供应的主流,垃圾分类和回收将在大多数城市推广并赋予法律的强制性,循环经济将全面开花结果。<br>    3.环境保护意识持续增强,环保产品、环保材料、环保设备、环保技术日新月异,环境保护将纳入政府和企业的严格考核,中国工业化的后遗症将得到明显治理和改善,经济与环境将得到协调发展。<br>    P8-11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财富的逻辑<br>第一章 财富闲话<br>第二章 战略与投资——通向未来的财富之路<br>第三章 竞争——是对手还是盟友?<br>第四章 制度治理——攘外必先安内<br>第五章 动态管理——一切尽在掌握中<br>第六章 资产与负债——价值的天平<br>第七章 现金流——必须坚守的生命线<br>第八章 预算——把压力变成动力<br>第九章 税收筹划——从缺陷中创造完美<br>第十章 股票投资一投资与投机的选择<br>第十一章 风险管理——备周则不殆<br>第十二章 创新——持续改进的力量<br>第十三章 企业文化——你有吗?<br>第二部分 逻辑的财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