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1949.10-200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73170
  • 作      者:
    汪海波等著
  • 出 版 社 :
    山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生产力作为笫二标准,合理地划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时期。
    以历史方法为产并结合逻辑方法,恰当地安排了每编的章节构架。
    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有详尽的史实叙述,又有系统的统计资料。
    真实、清晰、简明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产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并有画龙点睛的经验总结。
    每编后均附有复习提要、重大历史事件和复习题。便于读者自学
展开
作者简介
    汪海波  1930年9月出生,男,汉族,安徽宣城人,中共党员。1953年复曰大学经济系毕业,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政工济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社科院治经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现在继续任《中国经济年鉴》总编辑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兼职教授。1991年享晋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荣誉学部委员。主要著作: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问题研究》  (1984),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初探》  (1981),  《中国工业经济问题研R》  (1984),  《中国积累与消费问题研究》  (1986)  ,  《新中国工业经济史》  (主编,1986),  《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研究》  (1988),  《工业经济效益问题探索》  (1990),  《汪痴波选集》  (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痉济史》  (1998),  《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1949.10—2004)》(2006),《汪海Ⅸ集》  (中国社会科李院学者文选,2007),  《中国经济发展30年》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2008)和《汪海波经济文选》  (中国时代经济名家经典文丛,2010)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首先是延续了第一版的基本方法。包括坚持实事求是和生产力标准,以及注重党和政府在变革发展产业经济中的作用和产业经济变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关系的叙述。还延续了与这些基本方法相联系的具体方法。诸如:以基本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的变革作为历史分期的第一标准,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第二标准;以历史方法为主,并辅之以逻辑方法;大量采用具有实证特征的数量分析方法。但在这方面本书第二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延续第一版的方法上,而是继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这里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新中国成立60年产业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史实甚为浩瀚;另一方面,作为单卷本的本书规模虽不算小,但也不可能容纳这样浩瀚的史实。这个矛盾在以下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一,典型历史事件与非典型的历史事件以及重要历史事件与次要历史事件的选择。显然,如果企图把所有非典型的事件和次要事件都写进来,那不仅是写单卷本做不到,就是写多卷本也难以容纳。当然,在写单卷本的情况下,这个矛盾更难处理。所以,唯一可行的方法是选择那些典型的和重要历史事件,将那些非典型的和不重要的历史事件抽象掉。
    这里要消除一个误解,似乎只有理论经济学必须运用抽象法,而经济史学则不须运用抽象法。实际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必须运用抽象法。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抽象的层次不同。一般说来,前者的抽象层次比后者要高得多。但不存在经济史学不需要运用抽象法的区别。事情很清楚,即使是多卷本的经济史,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把所有历史实都囊括进来。如果真的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那就看不清事物真面目和问题的本质了。从一般意义上,抽象法是包括经济史学在内的任何科学揭示本质所必须采用的方法;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而任何科学的任务又恰恰在于揭露事物的本质。
    因此,本书在解决这个矛盾时,力图选择那些典型的和重要的历史事件,舍弃了那些非典型的和次要事件
    第二,三方面历史过程的选择。完整地说来,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都包括决策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i方面。但对一卷本的写作来说,要对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都包括这三方面也难做到,甚至不可能。这就有一个选择问题:对哪些重大事件必须做到三方面,哪些只能做到两方面,哪些甚至只能做到一方面。本书力图按照有利于揭历史发展规律这个任务做出选择。
    第四,叙述方法与分析方法的结合。以史实为出发点,并以史实叙述历史过程,是撰写史学著作的共同方法。但在这里叙述方法是离不分析方法的。这至少有以下几重含意:一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是以历史分期为前提的。而历史分期又是以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分析为前提的。二是就历史事件的叙述过程本身来说,如果离开了对事物的梳理,势必杂乱无章,看不清眉目。三是如果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必要的经验教训,那就更离不开分析。所以那种认为在历史撰写中的叙述方法可以脱离分析方法的观点,很难成立。但是,史学著作毕竟不同于理论著作,它是以叙述历史过程为主的。这里也发生了叙述方法和分析方法的结合问题。本书力图按照史学撰写的任务和一卷本的规模,以叙述历史过程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分析。
    第四,详细叙述、分析与简要叙述、分析的结合。无论是典型和重点历史事件的选择,三方面历史过程的选择,抑或叙述方法和分析方法的结合,其中都包含有一个详细展开和简要提及的问题,以及二者的结合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了促进工业和国民经济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农业、水利、交通运输、邮电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布局以外,主要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
    1.加快调整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其主要要求是:①继续保持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稳定增长;②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限制供大于求、不适销不对路产品的生产,不再造成新的积压;③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关停并转~部分生产能力过大、产品无销路和扭亏无望的企业;④大力抓好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⑤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消耗,减少亏损,增加实现利税。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①从1992年起,把工业总产值只作为一般统计指标,建立工业增加值指标,以完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②从贷款、税收、物资供应和运力等方面支持适销对路产品、名优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其他要鼓励发展的产品的生产。③公布对主要产品停产、限产和鼓励生产的目录,及时发布市场信息。④实行压缩不合理库存与技术改造、流动资金贷款双挂钩,推进限产压库工作。⑤为了促进工业资金循环,继续1991年开始的清理“三角债”的做法,从解决“三角债”源头人手。重点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拖欠这个源头进行了清理,1991~1992年全国共注入资金540亿元(其中包括银行贷款505亿元,地方和企业自筹34.3 亿元),清理拖欠项目14121个(其中,基本建设项目5420个,技术改造项目8701个),连环清理1838亿元。同时还组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清理流动资金325亿元。这样,除少数项目外,全国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在1991年以前形成的拖欠已经基本清理完毕。这两年共清理拖欠款2163亿元(其中,1991年清理1360亿元,1992年清理803亿元),实现了注入1元资金清理拖欠4元的效果。①⑥继续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同时严厉打击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⑦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工业品的销售。
展开
目录
第一版序 关于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版序 关于《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1949.10-2009)的若干说明
第一编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产业经济——经济恢复时期的产业经济(1949年10月~1952年)
导言
第一章 建立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制度
第一节 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组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第二节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雏形
第二三节实施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建立国营企业管理制度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 实行土地改革,保护和发展个体经济
第一节 实行土地改革,保护和发展个体农民经济
第二节 保护和发展个体手工业经济

第三章 发展合作社经济
第一节 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第二节 发展手工业合作组织
第三节 发展供销合作社

第四章 保护并有限制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一节 扶植有益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节 打击投机资本和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三节 开展“五反”运动和进一步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四节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改组

第五章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第一节 工业中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 工业中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六章 恢复产业经济的政策措施
第一节 恢复全部产业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恢复第一产业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 恢复第二产业的政策措施
第四节 恢复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

第七章 经济恢复时期产业经济变革和恢复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二编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产业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建立时期的产业经济(1953~1957年)
导言
第一章 实现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1953~1955年上半年,农业合作化在反冒进中稳步发展
第二节 1955年夏季以后,毛泽东发动农业合作化高潮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二章 实现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1953~1955年,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普遍发展
第二节 1954年以后,有计划地扩展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
第三节 1956年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第四节 对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三章 实现对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1953~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的普遍发展
第二节 1956年上半年,出现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四节 个体商业的合作化

第四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改进方案的提出
第一节 1956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1957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进方案的提出

第五章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六章 1953-1957年产业经济变革和发展的主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第一节 主要成就
第二节 主要问题

第三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经济(一)——“大跃进”阶段的产业经济(1958~1960年)
导言
第一章 “大跃进”运动
第一节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
第二节 1958年,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第三节 1959年上半年,对生产建设高指标的调整
第四节 1959年夏,庐山会议后再次掀起“大跃进””

第二章 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一节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兴起
第二节 1958年冬到1959年夏,对农村人民公社化中“左”的错误的初步纠正
第三节 1959年,庐山会议后农村人民公社化中的“左”倾错误再次泛滥
第四节 城市人民公社化的发展
第五节 手工业和商业合作组织的全民化

第三章 改进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制度
第一节 改进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节 改进企业管理制度

第四章 1958~1960年,产业经济的进展和“大跃进”的严重后果及主要教训
第一节 1958~1960年,产业经济的进展
第二节 “大跃进”对产业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
第三节 “大跃进”的主要教训

第四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经济(二)——经济调整阶段的产业经济(1961~1965年)
导言
第一章 调整经济
第一节 1961年,工业初步调整
第二节 1962年,工业全面调整的决定性阶段
第三节 1963~1965年,工业继续全面调整
第四节 调整农业
第五节 调整第三产业

第二章 调整企业体制和整顿企业管理
第一节 调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
第二节 整顿国营工业企业
第三节 调整和整顿手工业集体企业
第四节 调整第三产业企业体制和事业政策

第三章 再次调整经济管理体制
第一节 再次集中经济管理权限
第二节 试办托拉斯
第三节 调整后期重新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管理权限

第四章 经济调整阶段恢复、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第一节 主要成就
第二节 主要经验

第五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经济(三)——“文化大革命”阶段的产业经济(1966~1976年9月)
导言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支配下的经济运行的曲折进程
第一节 1966~1968年,全面内乱与经济衰退
第二节 1969~1973年,“三个突破”与经济调整
第三节 1974~1976年,经济整顿的成效与夭折后经济增幅的急剧下滑

第二章 备战战略指导下的“三线”建设
第一节 “三线”建设的实施
第二节 “三线”建设的主要成就和严重后果

第三章 经济管理体制的再次改进与企业领导制度的变动
第一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再次改进
第二节 企业领导制度的变动

第四章 1966~1976年产业经济的进展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及主要教训
第一节 1966~1976年,产业经济的进展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产业经济的严重破坏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

……
第六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经济(四)——经济恢复与“洋跃进”阶段的产业经济(1976年10月~1978年)
第七编 市场取向改革起步阶段的产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的产业经济(一)(1979~1984年)
第八编 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展开阶段的产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产业经济(二)(1985~1992年)
第九编 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展开阶段的产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产业经济(三)(1993~2000年)
第十编 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展开阶段的产业经济——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产业经济(四)(2001~2009年)
结束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