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傅安华史学论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6111704
  • 作      者:
    傅安华著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傅安华(1912-1979年)字靖五,河北冀县人,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自1934年开始,在《东方杂志》、《食货》《中国经济》《文化建设》《新亚细亚》《大公报》、《华北日报·史学周刊》等报刊发表史学论文及译作。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被选为北京大学学生救国委员会执行委员,并参加《北大周刊》的编辑工作,同年在《华北日报》发起“中国新史学建设”讨论。抗战爆发后赴西安,创办宣传抗战的《烽火》杂志,并先后任职于《西京平报》国民党中央军校七分校和雍兴纺织公司,开始西北经济地理专题研究,在《力行月刊》(西安)、《西北资源》、《思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大量研究文章。抗战胜利后任职于中国纺织公司天津分公司,解放前夕参与粉碎国民党炸厂计划,保全天津纺织工业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天津纺织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9年去世。
展开
内容介绍
    傅安华先生的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主张宏观史学,对历史哲学和历史方法论刻意追求,从而留给后学丰富的史学史、学术史研究素材;二是对社会史、对历史细部(具体史事)的深入研究,对今日的研讨仍有学术参考价值,有一些篇章是后人绕不过的成果。他认为史学研究不只是为了明了某些具体史事,史学是社会科学,任务是研讨中国社会发展史,从而寻觅中国社会的本质,是改造社会的学问。他的治学精神,随着论文集的问世,会成为激励后学从事史学研究的宝贵精神财富。
展开
精彩书摘
    坞壁在形式上是承继兵屯而来,在实质的组织上则是承继大族的庄园而来。东汉以来,因社会矛盾之发展,大奴主与小生产者的斗争,结果乃使小生产者脱离了生产手段,作为剩余的劳动力游离在社会上。但许多劳动力脱离生产手段以后,必然的要造成巨大的食粮恐慌,大地主为解决这种恐慌,发展个人的实力,又不得不召辑游离的劳动力,使其在他自己的所有下与生产手段再连接起来,他自己便形成一个生产手段——土地的所有者而兼大量人口的统治者。这些为追求衣食而集中在大族门下的劳动人口,便成为所谓部曲、义从、门生、故吏、客以及奴隶。他们(除奴隶外)耕种大族的土地,缴纳给大族十分之五的物租,并且要为主人负担兵役及杂役。他们与主人结有身份隶属的关系,不能任意脱离。这样,便构成一个封建的庄园组织。自东汉以来,许多这种同样的过程,分别完成。到魏晋时,于这种组织之上,又加上坞壁的建筑,使封建庄园更为典型化。现在我们谈到坞壁的组织,自然还要承认他的庄园的性质。在经济组织上,农民以自己的劳动力和大族的土地相联结,以维持自己家族以及主人家族的生活费用,而自己却要在身份上隶属于主人。
展开
目录
序言
东汉社会之史的考察
三国时代政府的兵——读《三国志》札记
魏晋时人口大移动中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读史札记
魏晋时代的坞壁
北朝兵制研究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单位问题——评《中国中古时期的田赋制度》(刘道元著,新生命书局出版)
唐代官僚地主的商人化
唐玄宗以前的户口逃亡
唐代安史之乱的发动与扩大
唐代农村的交换与借贷
唐代的商税
唐代中叶以后的货币问题
唐代盐法考略
唐代都市中的邸店与牙人——读唐史随笔之
唐代的雇佣劳动——读唐史随笔之四
唐代社会生活一斑
关于奴隶社会理论的几个问题
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商榷
发动新史学建设运动
新史学的任务与非常时期
译作
唐代绢帛之货币的用途
唐玄宗一朝江淮上供米与地税的关系
交子发达考
宋代官办后的益州交子制度
宋代榷酤考
附录
傅安华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