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业安全的生态预警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79293
  • 作      者:
    许芳,刘殿国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许芳,1969年生,湖南长沙人。管理学博士,澳洲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海南大学教授、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省“515人才”。主要研究生态管理、跨文化管理。主持或主研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5项出版《企业共生论》等著作5部,主编《组织行为学》等教材2部,在《中国软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3篇被ISTP收录。<br>    刘殿国,1963年出生。现任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获吉林大学应用统计学博士学位。2005年11月至2008年4月在吉林大学商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2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做访问学者。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45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多层统计模型、计量经济模型、运筹与评价。
展开
内容介绍
    《产业安全的生态预警机制研究》尝试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产业安全问题。根据产业的生态系统特性,跨学科地类比分析了产业与生态系统、产业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产业入侵与生态人侵之间相似的生态学机制。同时,借鉴生态系统健康预警指标,从活力、结构和恢复力三个维度构建了产业安全的生态学预警指标体系;借鉴生态入侵原理,构建了产业易入侵度预警指标体系;实证评估与预测了我国制药等产业的安全状态和易入侵度,并借鉴国外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从生态学角度提出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为产业安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对促进我国民族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br>    《产业安全的生态预警机制研究》可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也可作为从事可持续发展管理、产业经济、生态经济等相关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专业课教学的参考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2.对我国国内品牌发展的影响<br>    外资大量涌进使我国民族工业的品牌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跨国公司利用品牌优势,攫取市场份额,排挤国内企业。我国商品品牌持有者过去多是国有企业,转轨时期这些国有企业因发展的需要和资金缺乏都曾选择过合资的道路,但由于在合资公司中无法控股,导致自身原有品牌的丧失。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之后,往往会放弃我国企业多年以来苦心经营的品牌,即使刚开始继续使用该品牌,但国内品牌最终难逃被外资品牌代替的命运。而外商却利用我国现成的生产线和劳动力,为其自有品牌开拓市场,并试图垄断中国市场。<br>    3.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br>    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技术外溢现象,实证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经验,可以发现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初始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而实际上获得的常是外国二三流的技术,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原有的关键技术已大多数为外商所控制。<br>    外资控股后通常会减弱甚至取消我国原有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我国企业原有的研发部门往往会被纳入跨国公司的研发体系,而且只能从事一些为了产品本土化和抢占市场份额而开展的基础性研发活动,从而完全失去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机会,使合资公司要依附于外资母公司研究开发机构提供的技术,从而形成了引进外资越多,对国外技术依赖愈加严重的局面,这非常不利于我国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br>    4.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br>    从外商投资的流向来看,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实际利用的FDI在总投资额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低,这同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在第二产业中,我国目前急需发展的是能源采掘业,可是外商投资在这方面的比例却是较小的,而制造业所吸收的外资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中外商投资所占比例高达11%,而科技水平含量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却相当低。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既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又加大了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难度,这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br>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倾向于投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说明东道国企业相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一般处于产业升级的劣势地位。以我国为例,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停留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阶段,在整个产业的分布中,第三产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较为落后,这样跨国公司在进入我国市场时,可以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成熟的产业布局轻易地在我国市场中立足。<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绪论<br>第一节 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br>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br>二、我国制药产业的重要性、伺题和面临的挑战<br>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br>一、产业安全的生态学研究思路<br>二、研究方法<br>三、研究意义<br>第二章 量目产业安全理论研究述评<br>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研究<br>一、比较优势理论<br>二、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预警研究<br>第二节 我国产业安全内涵及评价预警研究<br>一、我国产业安全的内涵及成因研究<br>二、我国产业安全评估与预警研究<br>三、已有产业安全评估与预警研究的不足<br>第三章 产业安全度的生态预警机制<br>第一节 产业安全的生态学研究的依据<br>一、产业的有机体特征<br>二、产业是具有生态系统属性的社会生态系统<br>第二节 生态系统健康视角的产业安全预警<br>一、从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到产业安全的生态学概念<br>二、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到产业安全的生态学预警标准<br>第三节 产业安全的生态学预警指标体系<br>一、生态系统健康预警指标体系<br>二、从生态系统活力指标到产业活力指标的映射<br>三、从生态系统结构指标到产业结构指标的映射<br>四、从生态系统恢复力指标到产业恢复力指标的映射<br>五、产业安全的生态学预警指标体系<br>第四节 产业安全的预警方法<br>一、产业安全预警指标的权重设置方法<br>二、产业安全度的计算方法<br>三、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的运行及管理<br>第四章 产业易入侵度的生态预警机制<br>第一节 生态入侵视角的跨国公司产业入侵<br>一、从生态入侵到跨国公司产业入侵<br>二、跨国公司产业入侵的影响效应<br>三、生态入侵机制对产业安全的启示<br>第二节 产业易入侵度的生态学预警指标体系<br>一、从外来物种特性指标到跨国公司特性指标的映射<br>二、从本地生态系统特性指标到东道国产业特性指标的映射<br>三、产业易入侵度的生态学预警指标体系<br>第五章 我国制药产业安全度的生态预警<br>第一节 我国制药产业安全的生态学分析<br>一、我国制药产业活力分析<br>二、我国制药产业的结构分析<br>三、我国制药产业的恢复力分析<br>第二节 我国制药产业安全度预警<br>一、我国制药产业安全预警指标的权重设置<br>二、我国制药产业安全预警的警限<br>三、我国制药产业安全相关数据的标准化<br>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制药产业安全度<br>五、结论<br>第六章 目我国制药等产业相对安全度的生态预警<br>第一节 基于上市制药公司数据的产业安全生态学预警指标体系<br>一、产业活力指标<br>二、产业结构指标<br>三、产业恢复力指标<br>第二节 我国制药等六大产业相对安全度预警<br>一、我国六大产业数据的选取<br>二、我国六大产业数据的处理<br>三、我国制药等产业相对安全度的结论<br>四、我国制药等产业的相对安全度分析<br>第三节 我国制药等产业相对安全度预测<br>一、我国六大产业的生态学预警模型<br>二、我国制药产业相对安全度预测<br>第七章 我国制药产业易入侵度的生态预警<br>第一节 我国制药产业易入侵度分析<br>一、制药产业跨国公司特性指标<br>二、东道国制药产业环境指标<br>第二节 我国制药产业易入侵度评估<br>一、我国制药产业易入侵度的相关数据处理<br>二、我国制药产业易入侵度评估结论<br>第三节 我国制药产业易入侵度预测<br>一、我国制药产业易入侵度数据的曲线估计预测<br>二、我国制药产业易入侵度的预测计算<br>三、结论<br>第八章 借鉴国际经验维护我国制药产业安全<br>第一节 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我国制药产业活力<br>一、我国药品质量监管问题与对策<br>二、我国药品价格调控问题与对策<br>三、我国制药产业能源效率问题与对策<br>四、我国制药产业对外贸易问题与对策<br>第二节 借鉴国际经验优化我国制药产业结构<br>一、我国制药企业多样性问题与对策<br>二、我国制药产业集中度问题与对策<br>三、我国制药产业集群问题与对策<br>四、我国制药产品多样化问题与对策<br>第三节 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我国制药产业恢复力<br>一、我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br>二、我国制药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br>三、我国制药产业人才问题与对策<br>第九章 我国汽车产业易入侵度的生态预警<br>第一节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br>一、我国汽车产业与跨国公司的实力对比<br>二、我国汽车产业被外资汽车企业渗透的程度<br>三、我国汽车产业的多样性<br>四、我国汽车产业受跨国公司的影响程度<br>五、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br>第二节 我国汽车产业易入侵度的生态预警<br>一、用主成分分析法处理我国汽车产业数据<br>二、对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的评价和预测<br>三、结论<br>第三节 维护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的生态学对策<br>一、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巨头”优势<br>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br>三、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外资<br>四、改良营销模式,开拓国外市场<br>第十章 我国工业安全度的生态预警<br>第一节 我国工业的活力、结构、恢复力分析<br>一、我国工业的活力分析<br>二、我国工业的结构分析<br>三、我国工业的恢复力分析<br>第二节 我国工业安全度预警<br>一、工业安全度的生态学预警指标的权重设置<br>二、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我国工业安全度j<br>三、用熵权修正层次分析权法计算我国工业安全度<br>四、结论<br>第三节 提高我国工业安全度的对策<br>一、提高我国工业活力的对策<br>二、优化我国工业结构的对策<br>三、增强我国工业恢复力的对策<br>第十一章 我国农业安全度的生态预警<br>第一节 农业安全的生态学预警指标与标准<br>一、农业安全的生态学预警指标体系<br>二、我国农业安全预警的标准与警限<br>第二节 我国农业安全预警的有关数据<br>一、可确定警限的农业指标的估算<br>二、难以确定警限的农业指标的估算<br>第三节 我国农业安全度实证与对策<br>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农业安全度实证<br>二、基于熵权修正层次分析权法的我国农业安全度实证<br>三、维护我国农业安全的政策建议<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