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年前,在小亚细亚曾有一个由猎人和采集者组成的部族,生活在小山丘里面。那只是一个很小的群落:一群蓬头垢面的男人和女人及孩子,都用简单的兽皮包裹着身体。山坡上有一个洞穴,可以防风挡雨及抵御野兽的袭击。从洞口处向远方望去,辽阔的原始森林和绿草覆盖的青翠的山峦谷地可以尽收眼底。山脚下流淌着湍急的溪水,为部族的男女老少提供清澈的水源,而男人们则在这里用长矛捕捉水中的鳟鱼。
在这样一个部族里,有一天晚上,大概发生了下面的事情:
所有成年人都集聚在营地的篝火周围。在用兽皮包裹着的两块石头上坐着两名男子。其中的一个是中年人,另一个则是面庞消瘦胡须花白的老者:他们是部族的酋长和巫师。在篝火前,站着一名年轻的妇女。她低着头,肩膀前倾着,怀中抱着一个婴儿。情况是严重的。一个猎人说:“狩猎越来越困难了。秋天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迁徙到别处去。”
年轻的妇女仍然像一块石头那样站在那里。看来,这里所说的一切,显然都同她有关。
终于,那个巫师开口说话了。“神灵把愤怒降临到人间。所以才把野兽赶走,把鱼虾驱尽。因为,我们之中有人违背了神灵的意愿。”说完最后一句话,他把脸转向那个年轻的妇女。“这就是那个罪人!”他喊着:“承认吧,是你破坏了神灵的古老法则!”
年轻的妇女轻声回答,几乎是在耳语,使人很难听得清楚。“快说,你干了些什么?”年轻的妇女说:“在我们排泄的地方,地上的谷粒最多。我把它们都拣了起来,然后又埋到了地下。结果,长出新的谷粒来,可以收获谷粒。”
“排泄处的谷物、肮脏的谷物……”男人们都摇着头,好像他们都受到了侮辱。
巫师抑郁地说:“你违反了法则。我们要把你的谷粒拔起来烧掉,然后我们就在秋天到来之前迁徙。”
一切都按照巫师的意愿做了。
当又一个春天终于来临的时候,有一半的人没有能够活过这次大迁徙。在新的定居点,部族的人们又坐到了篝火的周围。
一个年轻人站了起来,他是部族的新巫师。老巫师已经死在山上的严寒中。他站起来转身向当时违背人类自己制定的法则的那名妇女。“神灵站到了你的一边,大家都可以看到,我们把你在地下播下种子长出的谷物全部拔掉,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神灵的信号我们现在已经明白了:我们将走你的道路。部族的全体妇女都要去把谷粒埋到地下,像你当时做的那样。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我们到了冬天就不至于挨饿了。”
年轻的妇女向她的部族同胞讲解了她是如何做的。通过这种额外的食品来源,他们的生活就有了保障,部族也就兴旺了。那个最早开始种庄稼的当年的“罪人”,到了老年成了一个智者和有权势的人,在部族中没有人敢违背她的意愿。后人把她尊为种子和生育女神。就这样,我们新石器时代的祖先不仅发明了农业,也发明了经济。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距今10万年前的今天的土耳其。
一个十分古老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经济学的道理呢?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经济学的道理。这个故事当然是人们编造的,但事实也确实可能就是这样。发明耕种的那个时代,人们称其为“新石器时代”,因为人们当时还没有学会加工金属,所有的工具都是用石头制造的,就和我们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所做的那样。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较短的时间里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在村庄定居了下来,在田地里种植小米、大麦和小麦;并在家里饲养马、牛、羊、猪等家畜;耕田时他们开始用牛来拉犁。农业的发明是一场真正的“变革”,“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这个革命,在世界各地都是独立进行的。到底是什么起因,我们还不知道。或许是由于偶然事件,比如说真的有那么一个妇女,在人们排泄粪便的地方,发现了生长着他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在这之前,猎人和采集者实际是名副其实地靠从手到嘴的方式生活的。而农业则不同,只有农民有计划和有意识地安排他们的生计,农业才能发展。而这一点正好就是“经济”。
经济,是大家熟悉的一个字眼。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经济”是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通常有经济关系、国民经济的部门或总体、经济活动、节约等含义。在现代西方,“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庭管理术,始见于古希腊色诺芬的《经济论》一书。后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意思,即经济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在古代中国,“经济”一词出现得很早,其含义指的是经国济民、经邦济世,内容不仅包括经济、财政,而且广泛涉及政治、法律、军事和教育等。现代汉语中的“经济”一词,是19世纪后半期采用日本的译法,它的含义已不再是中国古代那种治理国家的广泛含义,而是与西方现代语言中的经济相一致了。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材料可看出,经济、经济学产生于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用物质产品(还有劳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人类拥有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无限量地生产每一种物品又是不可能的,正是这种困扰促使了经济学的诞生。经济问题的核心因素就是稀缺。资源的稀缺性是指资源和经济物品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止境性所表现出来的有限性和不足性。要知道,社会存在的最大浪费,主要不是家庭理财错误,而是社会资源配置错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科学。这里所说的稀缺不是指资源的绝对量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话题,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限欲望的决策。选择就是要用既有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几个基本问题。这几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就是研究选择问题的,或者说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或者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
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和个人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最佳的选择或配置,以图利用最小的成本,来求得社会和个人经济价值的最大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使人生幸福最大化。也许可以说,经济学就是关于效率的学问,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人类幸福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家把国民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们所研究的只是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把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手段,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则科学地揭示了物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作为目的,而自由竞争、追求效益乃至市场经济只是手段,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并贯穿始终。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现在西方有些经济学家也认识到,经济增长仅仅是手段,增进人民的福祉才是真正的目的。1973年出版的、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恩著的《经济学和公共目标》就提出经济学应当关心人,关心社会公共目标。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是研究穷人经济的专家,他同样强调,经济发展应当落脚于人的福祉,落脚于人的自由。正是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远远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重大超越的标志;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以人为本,努力创造条件,切实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