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益诉讼与社会公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04891
  • 作      者:
    李卓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卓,女,1973年11月生人.法学博士,1992年~1996年辽宁大学法律系本科,1996年~1999年辽宁大学诉讼法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2006年吉林大学理论法学专业司法学方向博士研究生,2007年9月~200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辽宁大学“校优秀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诉讼法学会常务理事。
    在《法制与社会发展》、《当代法学》、《法律适用》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和全国法律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立项三项。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辽宁省教育厅等省级科研项目七项。辽宁省政法系统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大奖赛获一等奖;“辽宁法治论坛”论文获得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公益诉讼直接关系到权利的保护、社会的稳定、司法的功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了拓宽我国的公共利益的救济方式,填补立法空白和法律的漏洞、为非直接利害关系进入司法救济程序提供理论支持,《公益诉讼与社会公正》结合诉讼法与法理学的双重研究视角,重点研究了公共利益的可诉性问题;公益诉讼的正当性;公益诉讼的可行性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公益诉讼与社会公正》以诉讼目的的分析为研究的起点,寻找公益诉讼与权利的契合基础,依照“公共利益——公益权利——(受损)权利救济——公益诉讼”的逻辑主线展开论述。《公益诉讼与社会公正》综合法理学、法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比较借鉴、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首次提出了公益诉讼的权利基础是“公益诉权”,提出公益权利的概念、性质。以“公益诉权”的实体和程序的双重内涵为基础,论证公益诉讼的正当性。以社会公正为目标,凸显公益诉讼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救济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效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主体的非清晰性。公共利益的主体尚未明确,到底定位为国家、集体(社会组织)还是个人尚无统一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对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的范围界定尚不清晰,况且存在一定的重叠。如果公共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总和,那么,主体就是全体个人,这一概念无疑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公共利益界定为一种完全独立于个人之外的利益形式,即主体是一个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所谓“公共”,也过于感性化,不便于实施。古往今来,众多思想家对公共利益的理解虽然各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主体的不确定性。例如:把公共利益的主体作为全体个人来考虑,因而对公共利益概念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的潘恩认为,“公共利益不是一个与个人利益相对立的术语;相反,公共利益是每个个人利益的总和。它是所有人的利益,因为它是每个人的利益;因为正如社会是每个个人的总和一样,公共利益也是这些个人利益的总和”。①边沁则说,“共同体是个虚构体,由那些被认为可以说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那么,共同体的利益是什么呢?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不理解什么是个人利益,谈论共同体的利益便毫无意义”。②哈耶克认为公共利益只是一种学科意义上的抽象,不是实在的政治和法律概念,“自由社会的共同福利,或公共利益的概念,绝不可定义为所能达到的已知的特定结果的总和,而只能定义为一种抽象的秩序。作为一个整体,它不指向任何特定的具体目标,而是仅仅提供最佳渠道,使无论哪个成员都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用于自己的目的”。
展开
目录
导论/1
一、公共利益的可诉性/3
二、公益诉讼的正当性/6
三、公益诉讼的可行性门
上篇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公共利益的概述/11
一、公共利益解析/11
(一)立法的遗留: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11
(二)概念的模式:公共利益的适用标准/18
二、公共利益的司法救济/24
(一)公共利益司法救济的历史考察/24
(二)公共利益司法救济的理论依据/27

第二章 公益诉讼与社会公正/37
一、公益诉讼的内涵分析/37
(一)公益诉讼的概念界定/37
(二)公益诉讼的特征分析/40
二、公益诉讼与实质公正/45
(一)社会实质正义的实现与诉讼功能的修复/45
(二)践行社会自治与维护社会秩序/47
(三)社会弱势群体的“接近正义”运动与社会公正/49

第三章 公益诉讼的权利基础/60
一、公益诉权的选定/61
(一)“诉讼目的”与公益诉权/61
(二)关于公益诉权的学说/62
二、公益诉权的内涵/64
(一)公益诉权的双重内涵/64
(二)公益诉权的构成要件/70
三、公益诉权的性质/74
(一)公益诉权是社会合作的直接结果/74
(二)公益诉权是社会冲突的化解手段/80
(三)公益诉权是社会秩序的实现途径/87
(四)公益诉权是“权利本位”的直接体现/91

中篇 社会回应篇
第四章 公益诉讼与社会转型/97
一、社会转型:公益诉讼的社会背景/97
二、学术立场:法律的社会回应要求/99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学的呼应/99
(二)法社会学的研究框架与进路/107
三、时代价值:公益诉讼的社会回应/115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救济/115
(二)公益诉讼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现/126

第五章 公益诉讼与社会回应/128
一、回应社会: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起点/128
二、法律合作主义: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132
(一)法律合作主义的基础:法律与组织性的关系/132
(二)法律合作主义的行为表现:公民共同行为/136
(三)法律合作主义的实现方式:诉讼信托/138
三、结构功能主义: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功能指向/144
(一)公共政策的形成与社会行为的规范/145
(二)权利的创设与社会性权利的救济/147
(三)诉讼效率的提高与诉讼成本的节约/150
(四)社会结构的回应与社会行为的互动/152

下篇 制度建构篇
第六章 中国公益诉讼的制度缺失/157
一、中国问题:公益诉讼的缺位/157
二、问题归纳:现实与传统的冲突/167
(一)传统民事诉讼中由于当事人适格理论的限制,当事人只有证明自
己法律上的权利受到侵害才能起诉/167
(二)传统的诉讼观念与权利救济之间产生冲突/170
(三)诉权理论与现代型社会纠纷的冲突/174

第七章 欧美国家公益诉讼的比较研究/177
一、欧美公益诉讼的历时性比较/177
(一)古代公益诉讼的沿革/177
(二)现代公益诉讼的形成/181
二、欧美公益诉讼的共时性研究/184
(一)两大法系公益诉讼比较研究/184
(二)典型国家的公益诉讼模式比较研究——美国公益诉讼的发展/198
(三)典型权利的公益诉讼保护比较研究/202

第八章 亚洲国家公益诉讼的比较与借鉴/208
一、亚洲社会转型与公益诉讼/208
(一)亚洲社会转型与公益诉讼的时代要求/209
(二)亚洲传统法律文化与公益诉讼理念确立/21o
二、日本公益诉讼的比较与借鉴/211
(一)日本公益诉讼中的调解特色/211
(二)日本公益诉讼的本土化改造/212
(三)日本公害诉讼的独特功能/215
三、韩国公益诉讼的比较与借鉴/217
(一)韩国司法改革的社会背景/218
(二)韩国公益诉讼的司法特色/221
(三)个案比较:中韩“嫌烟权”公益诉讼的比较/226
四、印度公益诉讼的比较与借鉴/228
(一)印度公益诉讼推进司法能动主义/229
(二)印度公益诉讼与“接近司法”/229
(三)印度公益诉讼独创“书信管辖权”/231

第九章 公益诉讼的制度构建/232
一、程序的主体选择与配置:以团体诉讼为主的构建/233
(一)试验性诉讼与公益诉讼中的公民主体/233
(二)社会分层理论与公益诉讼的主体/234
(三)检察机关为特定公益诉讼案件的补充主体/241
二、公益诉讼程序的证据制度中的举证责任倒置/246
(一)公益诉讼中建立举证责任倒置的实践基础/246
(二)公益诉讼中成立举证责任倒置的法理基础/247
三、公益诉讼的程序限制/249
(一)禁止权利滥用与权利的相对性/249
(二)权利滥用的构成要件/251
(三)对公益诉权的限制/254
四、公益诉讼的辅助程序研究:多元救济途径的运用/257
(一)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模式/258
(二)多元救济途径的制度配置/259
结束语/262
参考文献/264
后记/27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