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诉讼论证:诉讼博弈的逻辑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34469
  • 作      者:
    熊明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现代的法律已经逐渐脱离原始法的直观、感性的想像,变得愈来愈抽象和晦暗不明,与工商时代的多种语境、关系和变数扭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被多重意义、多种系统环境包裹着的系统。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哪怕是创造法律身形的立法者和专事研究的法学者亦难以窥览其复杂交织的全貌。不可否认,最优秀的法学者都会在这个利维坦面前显得局促和惶惑。我们似乎普遍具有前所未有的无力感。
展开
精彩书摘
    基于形式逻辑框架的优点是使论证清晰明了,这对于展现诉讼论证的意图是必要的,对于从形式上揭露错误和不足是有用的;基于非形式逻辑框架的优点是考虑到了诉讼论证的语用要素,特别是诉讼论证的动态性、交互性、目的性和(多)主体性,这对于重新评价传统上被认为是不好的各种非形式谬误是很有帮助的;基于非单调逻辑的形式论辩框架企图将前两个框架整合在一起,并给出了相应的刻画诉讼博弈的人工智能逻辑模型,这对于建构法律专家系统的人工智能逻辑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在分析现有框架不足的基础上从论证博弈的角度发展一种基于广义非形式逻辑的诉讼论证博弈框架。
    本书的大致结构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绍与诉讼论证评价有关的逻辑预备知识。首先,我们回答了“逻辑学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把逻辑学定义为研究如何把好论证与坏论证区别开来的科学,讨论了作为形式逻辑研究对象的论证形式与作为非形式逻辑研究对象的论证结构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其次,分析了论证的含义、要素、类型、评价标准以及功能等一般性问题。
    第二章在探讨法律逻辑与法律论证思想简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诉讼论证”这一新术语。首先,我们介绍了西方法律逻辑思想简史,把法律逻辑思想的根源追溯到古希腊的智者。其次,把法律逻辑研究区分为三个阶段。再次,讨论了当代西方法律论证的一些主要理论。最后,在法律论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诉讼论证的概念。
展开
目录
总序
引论
第一章 逻辑预备知识
第一节 非形式逻辑概览
一、逻辑学是什么
二、非形式逻辑的崛起
三、论证形式与论证结构
四、逻辑学的其他分类
第二节 论证概述
一、论证的含义
二、论证的要素
三、论证的类型
四、论证的评价标准
五、论证的三重功能
六、论证理论的两个学派
小结

第二章 作为法律逻辑对象的诉讼论证
第一节 法律逻辑思想简史
一、西方法律逻辑思想的萌芽
二、近现代西方法律逻辑思想
三、我国法律逻辑思想简史
第二节 当代西方法律论证理论
一、克卢格的法律论证理论
二、图尔敏的法律论证理论
三、佩雷尔曼的法律论证理论
四、阿列克西的法律论证理论
五、菲特丽丝的法律论证理论
六、沃尔顿的法律论证理论
七、人工智能与法律论证
第三节 从法律论证到诉讼论证
一、法律论证的基本特征
二、法律论证的常见分类
三、法律论证的证成与反驳功能
四、法律论证与法律理性
五、法律论证与诉讼论证
小结

第三章 诉讼论证概述
第一节 诉讼论证博弈
一、起方、应方与审方
二、诉讼博弈的基本要素
三、诉讼博弈的基本类型
四、诉讼论证博弈的含义
第二节 诉讼论证与法律理性
一、诉讼论证与法律论证
二、诉讼论证的基本特征
三、诉讼论证的三重功能
四、诉讼论证与法律理性
第三节 诉讼论证的可废止性
一、可废止性的含义
二、哈格的可废止性分类
三、普拉肯和沙托尔的可废止性分类
四、可废止性与逻辑
第四节 法律的不完备性与不一致性
一、法律的不完备性
二、法律的不一致性
小结

第四章 诉讼论证的传统框架
第一节 法律三段论框架
一、法律三段论的基本结构
二、传统直言三段论基础论
三、现代假言三段论基础论
四、演绎逻辑基础论
五、反演绎逻辑基础论
第二节 图尔敏模型
一、图尔敏模型的结构
二、图尔敏模型的三个特征
三、图尔敏模型的六大要素
四、图尔敏模型的不足
第三节 论证分层框架
一、符卢勃列夫斯基的外部证成
二、麦考密克的二阶证成
三、阿尔尼奥的解释证成
四、佩策尼克的转换证成与深度证成
第四节 诉讼论证的宏观结构
一、诉讼论证的一般结构
二、应方论证的结构
三、起方论证的结构
四、审方论证的结构
第五节 诉讼论证的一般逻辑框架
一、基于形式逻辑的框架
二、基于狭义非形式逻辑的框架
三、基于非单调逻辑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义非形式逻辑框架
第一节 修辞框架
一、从古典修辞学到新修辞学
二、论证评价的新修辞框架
……
第六章 诉讼论证的形式论辩框架
第七章 诉讼论证博弈框架
结语
附录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