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运动,袁氏失败而死,旧国会复召集;当时国务总理段祺瑞亦欲步袁之后尘,以对德宣战及制宪二役,遂与国会争执;段欲及早宣战,而国会愤于暴民之示威,认为政府之胁迫,乃拒绝此案,以改组内阁为条件,等于不信任案之通过。夫总统、总理均无解散国会之权,此为《临时约法》之缺点,吾人早已知之;而此时内阁既不见信于国会,无求诉于选民而听其裁判,故亦不觉其举动之为合法公允也。斯时大总统别无他道,惟有免总理之职——故拥护政府者(即北洋军阀)纷起反对,要求解散国会,攻击正式宪法草案。总统不得已,允其要请,解散国会;于是而议员遂南赴广东,建军政府,抗御北廷,以保护约法。嗟乎!一失足成千古恨,约法以一时之错误或里漏不周,或故意遗脱,遂引起连年烽燧,生命财产,不知牺牲几许,至可痛也!
夫约法所酿出之病既如是,吾人今欲从事弥补者亦惟有二法焉:其一,二政党中任何一党同时务需居于立法、行政二部;如袁世凯于第一次解散国会后,即着手试行创设参政院而以其私人或党徒为议员,其适例也。又如北洋军阀于第二次解散国会后,亦奋力召集新国会,其辅助者皆为其党羽,亦适例也。当吴佩孚主张恢复两遭解散之国会时,孙逸仙氏宣言广东政府为民国惟一合法之政府,实际上亦系此意也。盖孙之党员若不变节变身,则皆能于立法部中与之合作,不致有冲突争执之发生也。
此外尚有救济之法,即所以抵制国会之武器也。凡国会投不信任票或故与为难时,行政部即解散国会,诉之选民,求其公决;如选民赞助政府,则行政部仍可安居不动,行其政策;如选民赞助国会,则政府立即辞职,而让与国会合作之政党另组内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