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亚洲半球:势不可当的全球权力东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708939
  • 作      者:
    (新加坡)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第一智囊、前新加坡驻联合国代表、外交部长、全球百大杰出知识分子马凯硕,从东西方文化交汇处的客观视角纵论亚洲崛起,一部描绘新世界全球地缘政治的杰作!
  ★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强力推荐!
  ★ 思考亚洲、美国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没有哪个评论家能望马凯硕之项背。在以后十年之内,本书是任何希望或将要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人所必读之书。此外,所有希望理解或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亚洲人也该读这本书。
展开
作者简介
  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被认为是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第一智囊,任职新加坡外交部长达30余年,曾担任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时代》杂志称他是“21世纪领袖的代表人物”、《经济学人》称他是“亚洲的‘汤因比’”、《华盛顿邮报》称他是“推动儒教伦理的‘马克斯?韦伯’”。他被视为亚洲价值观在国际上的宣扬者和整个亚洲的发言人,也成为亚洲最具国际声誉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2005年,他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及英国《展望》杂志评选为“全球百大杰出知识分子”。其著作有《亚洲人会思考吗》、《超越无知年代:重建美国与世界的信任》,《新亚洲半球》是他的第三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两个世纪以来,亚洲沦为世界历史的旁观者,手足无措地面对西方商业、思想和力量的冲击。但是现在,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亚洲回到了在西方崛起之前它一度占据达18个世纪之久的舞台的中心。
  那么,亚洲是如何崛起的呢?面临新的地缘政治形势,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力量,做好成为未来全球领袖的准备了吗?历史告诉我们,新的力量的崛起总是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和对抗。西方又将如何应对亚洲文明的复兴呢?马凯硕在《新亚洲半球:势不可当的全球权力东移》中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精彩的回答。
展开
精彩书评
  在《新亚洲半球》中,马凯硕从亚洲人的视角出发,有力地为我们描述了这个世界,而且他那敏锐的洞察力也显示出全球的相关性。本书既有远见卓识,又有令人兴奋的争鸣,读来趣味盎然。
  ——阿马蒂亚·森 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新亚洲半球》深刻分析了全球重心持续转移的长远含义。如果美国想继续在全球扮演领导角色,那它就需要接受本书提出的告诫和教训,而这一忠告出自一位对美国友好、并熟谙亚洲现实的人。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顾问、理事、副主席
  马凯硕具有全球性的思想,而且这一思想带有独特的新加坡视角。他这本立论极具说服力的书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他在信奉印度教的家庭长大,结交穆斯林和华人朋友,而且接受英式殖民教育——这些正是成为原住新加坡人的主要因素。他研习西方哲学,为经历过热战和冷战、具有务实精神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做外交官。通过这些,他也怀有“世界一家”的精神,认同联合国的理念。就是这样,才有了这位老练而世故的新加坡人,决心去剖析复兴的中国、印度和伊斯兰将如何迫使古老的西方改弦易辙。此外,在西方发生变革的时候,他还激励新兴的亚洲积极作出回应。
  ——王赓武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西方,尤其是美国,一直都对亚洲的崛起耿耿于怀,进而恶化为保护主义和慌恐不安。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打击日本,在随后的90年代打击印度的外购业务,21世纪伊始又打击中国。作为当今最有洞察力、最有影响的亚洲知识分子,马凯硕表示,这些行为愚不可及,认同并面对亚洲非凡成就的现实则是明智之举。这本精彩绝伦的书是西方每一位决策者所必读的力作。
  ——贾格迪什·巴格沃蒂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与法学教授
  作为一位资深外交官,马凯硕对西方和亚洲的研究精湛。毫无疑问,他的声音在全亚洲最为响亮清晰;他向西方坦言直陈,亚洲人对西方并非一无所知。潮流在变换,虽然马凯硕的预言可能逆耳,但是如果西方领导人对此置若罔闻,他们必将面临危险。
  ——傅高义 哈佛大学教授
  思考亚洲、美国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没有哪个评论家能望马凯硕之项背。在以后十年之内,本书是任何希望或将要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人所必读之书。此外,所有希望理解或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亚洲人也该读这本书。
  ——劳伦斯·H.萨默斯,美国第71任财政部部长,哈佛大学第27任校长
展开
精彩书摘
  要理解他们为之奋斗的“现代性”目标,首先要理解他们想抛弃的那个“前现代”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在前现代世界中长大,深深地了解那里的生活。我童年的生长环境非常简朴(有人说那是贫穷)。10岁之前,我和家里另外4个人只有一间卧室,我们没有冰箱,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但是生活中最不方便的是我们没有抽水马桶(尽管我们有干净的自来水和供电)。
  每天早上会有人来取走厕所里的马桶内胆并换上一个干净的,这个新内胆要跟我们一起待24个小时。(我十几岁的时候发现,我们还算是幸运的。我去雅加达的亲戚家时,发现他们的马桶内胆一次要用三四天。那些马桶是我人生中最尴尬的记忆。)
  我记不清马桶换成抽水马桶的确切时间,可能是在我10岁左右的时候吧。但如果问我,我的生活什么时候进入现代世界,我会说,是我用上抽水马桶的那一天。那一天,我觉得人生发生了魔术般的变化,突然觉得自己过上了一种更体面的生活,特别是当有人来家里做客时,少了很多尴尬。和我同代的西方人很少能体会这种转变,因为他们不曾有过这种经历,虽然他们的父辈或祖父辈都经历过。也许美国有一部分黑人能体会这种亚洲情结。弗农·乔丹讲述他的祖父在行将就木时,有人问他最想要什么,老人没有说要凯迪拉克或是去威尼斯旅行,竟然说:“我想在家里有一间浴室。”罗伯特·卡根在他的书《危险的国度》(DangerousNation)中列了一张清单,上面是1860年日本明治天皇时期年轻的革新者们参观美国时迷恋的东西,那可是距今150多年前的事呀!他写道:“他们带着对美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深刻印象回到国内,对每一件东西赞叹不已,从铁路、武器到煤气灯和抽水马桶。”
  在我们这个有着65亿人口的地球上,每天能用上抽水马桶的人数最能代表我们有多少人生活于前现代世界,多少人已经超越了那个阶段。有一个非官方的统计数字,全球大约只有15%~20%的人能用上抽水马桶。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关于人类发展的统计数字表明,将近42%的人(或26亿人)还没能用上抽水马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居住在亚洲和非洲。超过一半的亚洲人至今仍没用上抽水马桶。一个叫杰克·西姆的新加坡年轻人成立了世界马桶组织(WTO),现今已有47个全球成员。这一与世界贸易组织(岍o)具有同样英文字首缩写的组织传达的正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们对高标准马桶的需求。同时该组织也为所有的马桶协会及相关组织和个人提供了一个服务平台,目的在于促进思想、健康及文化方面的交流。人们很容易对这个WTO大加嘲讽或是嗤之以鼻,但2006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却对杰克·西姆的努力予以肯定,认为他是全球社会企业家。
  有了抽水马桶之后,我们在新加坡的小家里便有了更多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其他现代用品了,如电视、冰箱、燃气灶(取代了我妈妈以前使用的煤炭炉)和电话。每一种新家电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至今,我仍能清晰地记起童年时期看过的电视剧《我爱露西》和《我的三个儿子》。它们深深地影响着我。我当时的确不是在看故事情节,而是惊奇地看着电视画面中位于郊外的一排排屋舍。每一家门前都有一片绿地和车道,每一家都有冰箱、电视、电话和洗衣机(对于洗衣机,那时我都没听说过)。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一家都有一辆或是两辆小轿车。那些郊区居民的生活情景与我当时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也告诉了我将来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
展开
目录
导言 为亚洲乐观的未来而行动
西方称霸世界史的年代已近尾声,亚洲社会正以势不可当的力量东山再起。对于西方世界来说,这是危机,更是转机。
第一章 未来的三种可能
人类的未来,究竟是全球齐步迈向现代化,还是亚洲现代化但欧美退回安全堡垒,或是“西方”的终极胜利?

第二章 亚半球崛起的七大支柱
亚洲各国如何汲取西方发展的成功秘诀——自由市场经济、科技、用人唯才、务实、和平文化、法治及教育?

第三章 西方为何不欢欣鼓舞
交出权力,从来都不容易。西方国家若不承认自己过去把持世界,也不考虑在未来世界新秩序中与亚洲分享权力,必然招致灾难。

第四章 “去西方化”的世界历史新页
我们已进入“去西方化”的时代,中国、印度及伊斯兰世界由于文化信心日增,与西方的看法已渐行渐远。

第五章 西方无能,亚洲胜出
西方国家在自由贸易、全球变暖、核武器扩散、中东、伊朗等问题上,都已捉襟见肘,这是师法亚洲之长的时刻了。

第六章 全球领袖的必要条件
西方已经成为问题的一部分,亚洲国家尚未准备就绪,世人屏息以待全球领袖的出现。它必须掌握民主、法治、社会正义的原则,重视伙伴关系及具有务实精神。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