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以及陕甘宁的壮族、瑶族、黎族、苗族、土家族和回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5年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把革命的火种传播到侗、布依、彝、藏等更多的少数民族当中。<br> 1937年由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得中华民族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民族的整体利益也空前一致地体现出来。中华民族内在的强大凝聚力不仅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紧密地团结起来,而且促使各派政治力量捐弃前嫌,团结御侮,共同对外。从兴安岭到五指山,日寇占领区的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黎等各族人民以及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直接参加了抗日斗争。地处抗战后方的新疆和西藏各族人民,则以捐款捐物、转运物资甚至诵经祈祷等方式积极支援敌占区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战期间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的高风亮节。国共第二次合作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斗争、逼蒋抗日的结果,也是全国人民、国内除亲日派和汉奸之外各派政治力量,包括国民党内部的进步爱国力量向蒋介石集团呼吁、斗争的结果。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对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共同认识,不仅导致了中国大规模内战的结束和全国抗战的开始,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而且促使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br> 在长达8年的全国抗战期间,除汉奸卖国贼外,所有中国人都为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士,与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的官兵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相反,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卖身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组建伪政权的汪精卫(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溥仪(伪满洲国皇帝)、德穆楚克栋鲁普(又称德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主席)等人,无论他们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和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br> 我国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中国的疆域之中,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