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质量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如何描述各个社会的社会质量,更在于如何增进社会质量。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影响社会质量的因素既有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等内容,也包括社会团结和社会规范方面的内容。因此,为了增进社会质量,我们首先要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强化,提高社会对公民社会经济的保障程度,同时也要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所涉及的就不应仅仅是社会保障领域,而要涉及更为广泛的社会政策领域,包括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社区建设,以及非政府组织发展等方面。从社会质量的视野来看,社会政策的制定及其功能要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进行理解。在传统的社会保障研究中,收入、医疗、就业和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焦点领域,但就增进社会质量而言,这些领域就显得过于狭隘了。
由此,为了增进社会质量,我们要考虑如何把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目标结合起来,以增进社会团结,以及倡导促使各类社会组织增能的社会政策。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更为广泛的社会政策议题来展开我们的研究工作。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把针对公民社会的研究和社会保障的研究这两个领域割裂开来。而社会质量理论则要求我们从社会基础角度来理解社会政策的发展和导向,并通过社会政策的手段推进社会建设。在这些方面,社会政策不仅具有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成效,也有增进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的功能。沿着这一分析路径,我们触及到了一个社会政策研究的新问题,即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进行制度建设、道德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意义。
在此意义上,对于各种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政策所具有的意义,我们要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例如,近年来政府针对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外的人群,也制定了种种惠民政策,使之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以及加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执行力度等方面做了很多有力度的工作,这些工作将覆盖农业人口和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农村人口。作为结果,这些政策在提高了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增进了社会质量。因此,社会质量理论要求社会的发展要超越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赋予民众咨讯权、参与权等,从而推进社会政策超越狭隘的社会保障领域,向更为广泛的社会行动领域方向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