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br>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目的与意义<br> 二、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br> 第一章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良性互动<br>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良性互动<br>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br> (二)意识形态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br>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相互关系<br> 二、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性<br> (一)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意识形态建构的挑战<br>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性<br> 第二章 历史经验与反思——中外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得失<br>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及历史教训<br> (一)在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br> (二)执政的共产党“左”的指导思想及其危害<br> 二、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启示<br> (一)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br> (二)西方国家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和宣传的主要手段<br> (三)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br> 三、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与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成功经验<br> (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就<br> (二)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经验<br> 第三章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导引多元化的社会思潮<br> 一、改革开放与多元化社会思潮存在的必然性<br> (一)社会经济基础变化产生的多元化社会思潮<br> (二)对外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思潮多元化<br> (三)传统文化遗留的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交流产生的社会思潮<br> (四)网络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存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br> 二、多元化社会思潮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冲击<br> (一)民族主义思潮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冲击<br> (二)民粹主义思潮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冲击<br> (三)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挑战<br> (四)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br> (五)“左”的思潮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冲击<br> 三、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导引多元化的社会思潮<br> (一)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影响<br> (二)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导引多元化的社会思潮<br> 第四章 与时俱进地建构执政党意识形态永葆党的先进性<br> 一、邓小平理论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性革命<br> (一)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时代主题观的革命<br> (二)邓小平的世界思维: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br> (三)发展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br> (四)从理论到现实:邓小平实践社会主义观的革命<br>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下整合执政党的意识形态<br> (一)三大理论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侧重点<br> (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主体理论<br>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锐利武器<br> (四)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理论的伟大创新<br> (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r> (六)与时俱进地建构执政党的意识形态<br> 第五章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br>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互动”的社会平台<br>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性<br> (二)以先进的执政党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br> 二、现代法治国家——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制度平台<br> (一)现代法治国家: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现代法治国家互动的制度平台<br> (二)以先进的执政党意识形态引领现代法治国家的建构<br>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执政党意识形态互动的持续的“路径依赖”<br>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形态和先进性的逻辑统一<br> (二)在解放思想中创新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策略<br> 四、政治合法性、公共领域、公共理性——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动力基础和科学路径<br> (一)政治合法性: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动力基础<br> (二)公共领域: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有效路径<br> (三)公共理性: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科学路径和理性归宿<br> 五、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意识形态构建的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br> (一)政治技术、政治艺术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建构<br>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政治技术、政治艺术与保持党的先进性<br> (三)执政党意识形态“灌输”的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br> 结束语<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