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红军干部,发动广大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除从根本利益上解决土地问题外,对群众的具体利益给予了极大关注,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疾苦和困难。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得到了具体实践和运用,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井冈山所处的湘赣边界,因地处边陲,在经济上基本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种落后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了根据地经济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上国民党军队里三层外三层的严密经济封锁,井冈山军民遭受的经济困难是前所未有的。首先是“吃饭难”。井冈山素有“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之名。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山时,以70条钢枪换取了王佐500担谷子的救济,初步解了燃眉之急。湘南部队会师井冈山后,人口骤增数千,每月耗粮达40多万斤,很难解决吃饭问题。士兵们“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的谚语,表示了吃饭问题的艰难。其次是缺乏冬衣、冬被。井冈山的冬天是出奇的冷,然而,红军冬天没有棉衣穿,只穿两件单衣,晚上睡觉没有棉被盖,有个夹被就了不起了。冰天雪地、北风呼啸中,他们穿单衣单裤御寒;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时,他们垫稻草盖稻草过夜。再次是日用必需品的缺乏。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感叹道:“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