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br>序 <br>第一章政党执政资源一般理论分析 <br>一、资源的概念、特征、构成和分类 <br>(一)资源的概念 <br>(二)资源的特征 <br>(三)资源的构成和分类 <br>二、资源与政党 <br>(一)资源与组织 <br>(二)资源与政党 <br>三、政党执政资源的概念、特征、构成与分类 <br>(一)政党执政资源的概念 <br>(二)政党执政资源的特征 <br>(三)政党执政资源的构成和分类 <br>第二章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理论分析 <br>一、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特殊性 <br>(一)执政资源主体的特殊性一一以西方发达国家政党为比较视角 <br>(二)执政资源的特殊性 <br>二、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系统的层次架构与运作模式 <br>(一)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系统的层次架构 <br>(二)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系统的运作模式 <br>三、本书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要素种类及体系安排说明 <br>第三章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的思想理论渊源 <br>一、根本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与执政相关的思想 <br>(一)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与执政相关的思想 <br>(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执政的思想 <br>二、重要参照:西方合法性理论的合理内核 <br>(一)合法‘陛的概念释义 <br>(二)政治合法,陛的基础和来源 <br>(三)合法性维护理论中蕴含的执政资源建设思想 <br>三、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br>(一)民本思想 <br>(二)注重德性修养 <br>(三)“以法治国”的统治理念 <br>(四)举贤任能的思想 <br>(五)和谐观念与和谐社会思想 <br>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的历史经验探析 <br>一、实现“角色转换”,树立执政意识 <br>(一)革命党与执政党—执政意识的初步萌发 <br>(二)执政意识滞后及其对执政资源开发的制约 <br>(三)树立正确的执政意识,促进执政资源开发 <br>二、执政资源开发与环境相适应,实现执政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br>(一)准确判断党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正确的资源开发战略 <br>(二)依据环境变化,适时调整执政资源的开发方式 <br>(三)注重新兴资源开发,保证执政资源在环境变迁中得到及时补充 <br>三、保持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r>(一)注重执政资源系统整体性效能的发挥 <br>(二)注重资源组合的合理变动 <br>(三)保持执政资源要素之间的正向增加 <br>四、注重制度资源开发,发挥制度资源的桥梁作用 <br>(一)将制度资源开发贯穿于执政资源开发全过程 <br>(二)增强党的制度与国家制度之间的耦合性 <br>第五章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所面临的挑战 <br>一、思想文化资源建设的难度加大 <br>(一)党的政治权威受到冲击,影响民众对党意识形态的认同 <br>(二)社会利益主体异质化,党意识形态资源开发的难度加大 <br>(三)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党意识形态导向性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削弱 <br>(四)意识形态资源开发方式有待改进,意识形态的渗透力有待增强 <br>(五)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br>二、政治资源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br>(一)权力资源面临存在被滥用的危险 <br>(二)组织资源的建设遇到新的挑战 <br>(三)制度资源面临诸短缺、虚置的问题 <br>三、经济资源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br>(一)经济资源开发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经济资源储量增加的难度加大 <br>(二)经济资源开发不平衡,影响经济资源开发的成效 <br>(三)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方式,制约了经济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br>(四)经济资源消耗和流失严重,经济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br>四、社会资源建设面临不少困境 <br>(一)利益表达渠道有待拓展,利益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br>(二)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良性互动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br>(三)新兴媒体的发展增加了中国共产党社会资源开发的难度 <br>第六章国外主要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经验借鉴 <br>一、国外主要政党思想文化资源建设的经验借鉴 <br>(一)将意识形态内部结构适度分离,实现稳定“内核”与调整“外围”的统一 <br>(二)依据政党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意识形态的创新 <br>(三)实现意识形态资源与民众利益相结合,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br>(四)突破政党意识形态只代表“部分”的局限性,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br>(五)注重发挥意识形态载体的功能,增强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br>(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 <br>二、国外主要政党政治资源建设的经验借鉴 <br>(一)维护权力资源,防止权力被滥用 <br>(二)巩固与拓展组织资源,增强组织的行动能力 <br>(三)开发制度资源,规范政党和国家的生活 <br>四、国外主要政党经济资源建设的经验借鉴 <br>(一)注重增加经济资源的总量,提高政党执政的绩效资源 <br>(二)注重经济资源分配的平衡性,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br>(三)注重经济资源开发的创新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br>(四)注重经济资源开发的协调性,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br>(五)重视科技和人才对经济资源开发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潜力 <br>五、国外主要政党社会资源建设的经验借鉴 <br>(一)发挥利益集团的作用,拓展民众利益表达诉求的渠道 <br>(二)发挥民间组织的功能,正确处理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 <br>(三)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拓展社会资源 <br>第七章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的路径分析 <br>一、适应社会变迁,丰富思想文化资源 <br>(一)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阵地 <br>(二)增强党的政治权威,提高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br>(三)重视民众的利益诉求,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br>(四)坚持与时俱进,扩大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br>(五)坚持柔性的资源开发方式,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br>(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r>二、强化资源安全观,拓展政治资源 <br>(一)规范权力运作,防止权力资源被滥用 <br>(二)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开发组织资源 <br>(三)增加制度资源储量,提高制度资源利用率 <br>三、化解前进中的风险,提高经济资源建设水平 <br>(一)采取各种措施化解前进中的各种风险,增加经济资源储量 <br>(二)注重资源开发的平衡性,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br>(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br>(四)减少经济资源消耗和流失,提高经济资源的利用率 <br>四、提高社会整合效应,扩充社会资源 <br>(一)拓展民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br>(二)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 <br>(三)规避新兴媒体对党社会资源开发的负面效应 <br>第八章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br>一、高度重视执政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br>(一)不断创新执政资源的“使用价值” <br>(二)注重对“资源遗产”的合理成分的继承 <br>(三)防止“资源遗产”中糟粕成分的“纠缠” <br>二、注重提高维护执政资源成效,减少执政资源的流失 <br>(一)增加执政资源要素的“弹性” <br>(二)提高执政资源系统的适应能力 <br>三、有效化解执政资源开发不足与开发过度的矛盾 <br>(一)理解执政资源开发中的报酬递减律 <br>(二)防止执政资源过度开发对政治生态系统的破坏 <br>四、正确处理执政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br>(一)注重执政资源开发为执政资源的利用提供能量补充 <br>(二)科学利用执政资源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能量作用 <br>五、注意降低执政资源开发成本,提高资源开发效益 <br>(一)执政资源开发成本与效益的内涵与内容 <br>(二)执政资源开发成本与效益的两种特点与两种分析方法 <br>(三)降低执政资源开发成本与提高执政资源开发效益的主要途径 <br>六、正确认识执政资源系统要素间的排斥、联系与能量转换关系 <br>(一)排斥 <br>(二)相互联系 <br>(三)能量转换 <br>结论 <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