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600305
  • 作      者:
    童世骏著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第一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
    中国哲学精神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
    中国选举:理念与制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国情研究
    第二辑
    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
    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支撑
    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推出的这套丛书,是为了更好地重新认识中国。近年来,谈论“重新认识中国”的,常常是国际场合。面对这个变化迅速、面貌多样的古老国度的时候,外国人常常会感慨他们先前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已基本过时;受到外国人有意无意的误解和曲解的时候,中国人也常常感到有必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
展开
精彩书摘
    为此,社会主义者要求在取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同时,将家务劳动社会化。这种要求背后有两个假定。第一,男女平等就意味着妇女承担与男子同样的社会职能,这实际上是把既成的社会结构(如整个社会的就业模式、雇员的工作时间安排等等)看作是性别上中立的。但实际上,这种结构是在长期父权主义影响之下形成的;要求在这种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妇女与男子一样,实际上仍然是要求妇女单方面同化于男子。第二,这种要求仍然认为妇女与家务劳动之间有特殊联系:用家务劳动社会化来代替妇女所承担的家务劳动,其背后的一个假定是男子理所当然地不能承担家务劳动。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一些重要改变。女性主义者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一个要求是对就业进行重新组织:更多的家长假期,向妇女和男子都提供更多的半天工作岗位,就业模式的更大的灵活性。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使得夫妇双方可以都可以在照看孩子和从事工作之间分配时间。菲利普写道:
    “认为照管孩子可以加以社会化,或者是通过社会提供更好的育儿服务,或者是通过一些集体的生活安排,把身为父母者和不是父母者都吸引进照看孩子的责任之中——这样的观点,现在已经让位于一种更加私人化的设想,它创造条件使得身为父母的个人能够就他们的家务劳动达成一种更为平等的分工。这并不是说这种纲领抛弃了社会提供服务的要求;改善和扩大婴幼儿服务,比方说,仍然是女性主义的一个核心要求。但是女性主义者现在不那么倾向于把照管家人的工作仅仅看作是有待于从她们肩上卸下来放到国家肩上的一个‘负担’。她们现在也不那么倾向于把性别平等看作是某种改变妇女的生活而不同时更实质性地改变男子生活的东西。”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中国视野中的西方思潮
第一章 “新”与“后”的时代——1968年以后的欧洲思潮
一 “1968年”
二 “新社会运动”
三 “新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
四 “新右派”和“新保守主义”
五 “后现代主义”
六 “乌托邦的终结?”
第二章 超越传统的选项——1989年以后的欧洲思潮
一 第三种政治?——难分“左”“右”的“认同政治”
二 第三条道路?——欧洲大陆的“资”、“社”之争
三 第三个向度?——与政治、经济关系微妙的“市民社会”
四 “历史的终结?”——关于乌托邦的新争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今天意味着什么——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的社会主义观
一 引言:社会主义“过去意味着什么”?
二 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
三 社会主义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四 社会主义和法治的关系
五 社会主义和(新)社会运动的关系
六 余论:社会主义——一种“必要的乌托邦”?
第四章 “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
一 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的后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观念”
二 后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观念的思想史背景
三 后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中国相关性
第二编 西方影响下的中国思想
第五章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体”“用”范畴
一 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范畴及其在现代的衍化
二 “由用以得体”、“器变道亦变”:对现代化过程的两种诠释
三 探索价值与工具之间内在关系的种种尝试
第六章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民主”观念
一 民主的多重向度及其统一基础
二 民主的制度形式和法律保障
三 理性主义和商议性民主的观念
四 政治文化和民主的本土基础
五 民主和社会主义
六 结束语
第七章 毛泽东思想中的道德理想和成人之道
一 无产阶级革命的功利主义
二 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想
三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四 在群众实践中锻炼和修养的成人之道
第八章 社会世俗化条件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一 “精神生活”概念的丰富内涵
二 当代中国社会的世俗化特点
三 世俗化社会中高质量精神生活的条件
第三编 中西对话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内核”与“外围
一 把理论区分为“内核”和“外围”的必要性
二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回答
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二:对现实和理想关系问题的回答
四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三:关于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
五 否定“内核”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逻辑矛盾
六 在坚守“内核”的同时放宽和调整“外围”
七 对“内核”与“外围”之间关系要作辩证和具体的理解
第十章 “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 “理论工作”的实践意义
二 “理论态度”的实践意义
第十一章 合理解决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一 现代化过程中理想和现实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二 把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立场运用于理想和现实关系问题
三 在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尊重逻辑又要尊重辩证法
第十二章 和谐文化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
一 和谐文化与传统智慧
二 传统智慧需要作现代诠释
三 和谐文化的现代语境——以铁凝的小说《谁能让我害羞》为例
四 构建具有现代精神的和谐文化
第十三章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
一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
二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的内在限制
三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的当代意义
第十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
一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共产党宣言》的精神一脉相承
二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世界意义
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世界意义
四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世界意义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有的精神境界和理论视野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