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府网络传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056184
  • 作      者:
    曹劲松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政府网络传播》写了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从地方宣传工作实际出发,当前要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的思想认识,既要学会运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舆论引导,又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同时积极应对互联网上传播的负面热点事件,科学处置、主动引导,化舆论被动为主动,使互联网成为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日渐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对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宣传与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和文化空间,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积极作用,扼制其传播黄色、暴力、虚假等有害信息,制造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舆论的消极作用。
展开
精彩书评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作用,网络媒体与手机等移动新媒体的加速融合,网络媒体对社会舆情的发酵功能.进一步放大和凸显了网络媒体的作用。如何积极运用网络媒体,妥善把握网络空间,有效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政府信息的传播离不开网络媒体,只有不断研究网络传播的方法、特点,才能深入地了解网络媒体,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网络传播平台。
  ——新华社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新华网总裁 周锡生
  当前,互联网已经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从中央政府到每一个公民,都已经认识到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意义。政府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和应用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络传播》一书,就互联网时代政府运用网络传播政务信息、实施公共管理、开展舆论宣传、建立社会良性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刊,为政府公共管理和舆论引导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人民网总裁 何加正
  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是普通百姓了解信息、表达意愿的渠道,也是政府传递政务信息、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用好互联网、管好互联网,是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政府网络传播》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事例;既提出了政府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入理,言之有物,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参考书。
  ——中国网执行总栽 李家明
  21世纪迈入了第二个十年,互联网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民众的声音随着宽带、视频、3G、微博、QQ等多种载体、终端和应用渐渐成为网络传媒的主流,政府的话语权被渐渐稀释。如何监管、引导网上舆论,传递政府的声音成为世界各国执政者关注的焦点。〈政府网络传播》的作者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考察提出了清晰的建议,使该书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治理网络、运用网络、发展网络的经典参考。
  ——新浪网董事长 江延
展开
精彩书摘
  要正确看待网络受众的传播行为,就必须了解其传播心理,网民的一切行为无不受其传播心理的驱使。网民的上网行为都是在具有某种动机的心理需求下发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同样造就了网络受众环境的独特性。网络受众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匿名心理。匿名是互联网上的普遍现象,人们在上网时往往会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表露自己不为人知和压抑的一面,甚至是多重人格面貌。在网上匿名的传播活动中,网民没有了现实社会道德约束和价值评判,似乎一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意愿、好恶、情绪来进行。因此,对许多人而言,这个空间虽然充满虚拟和想象,却能表现出最真实的自我,而自我的多重面相也可以在诸多网络窗口中同时呈现,以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可见,这些网络虚拟场域对满足个人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现实生活,这使得互联网成为网民最好的休闲场所、娱乐场所和表现自我、自我塑造的场所①。其二,角色扮演心理。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网民进行个体角色、身份等的自由选择与转换成为可能。角色扮演不但可以满足网民们的某些好奇心理,也可以帮助网民调整情绪和缓解压力。例如,很多网民在某个论坛或聊天室中会有若干个账号,在使用不同马甲发表言论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其三,共享心理。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点,形成了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以非线形方式流入网络之中②。这也使得互联网具有其他任何大众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信息共享、交流自由的特点,一方面网民从互联网上尽情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网民们也为信息共享做出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所
展开
目录

导论 加强和改进互联网宣传与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互联网宣传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切实提高运用互联网宣传的能力和水平
三、着力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
四、积极应对互联网上传播的负面热点事件
第一章 政府网络传播现状及其机制分析
第一节 政府网络传播的生态环境
一、技术环境
二、信息环境
三、受众环境
四、舆论环境
第二节 政府网络传播现状
一、技术平台
二、信息供给
三、舆论场
四、传播效果
第三节 政府网络传播机制
一、组织构架
二、管理方式
三、激励机制
四、功能定位

第二章 网络媒体议程中的政府形象建构
第一节 网络媒体议程的特点及其形象传播
一、网络媒体议程的主要特点
二、网络媒体议程的传播影响
三、网络媒体形象传播的认知效果
第二节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政府形象塑造
一、网络媒体议程与网络舆论
二、网络舆论的自发与引导
三、运用网络舆论塑造政府形象
第三节 网络发言人机制与网络形象管理
一、建立网络发言人机制的意义
二、政府网络形象维护原则
三、政府网络形象管理方法
四、媒体(网络)危机事件处置流程

第三章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
第一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特点
一、轰动性一——放大影响,引发关注
二、连续性——跟踪进程,持续关注
三、解剖性——透视事件,深层关注
四、拓展性——放眼周边,广泛关注
五、评论性——表达意见,发展关注
第二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
一、运用现场信源——嵌入法
二、运用权威信源一一发布法
三、运用外部信源——印证法
四、运用延伸信源——发展法
五、运用有限信源——淹没法
六、运用媒体信源——选择法
第三节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一、宜疏不宜堵——体现信息的公开性
二、宜解不宜避——体现主体的责任性
三、宜全不宜偏——体现观点的辩证性
四、宜软不宜硬——体现认识的启发性
五、宜缓不宜急——体现效果的渐进性

第四章 网络危机事件处置的第一时间法则
第一节 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信息
一、识别危机信息
二、控制危机信息
三、处理危机信息
四、消解错误信息
第二节 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
一、尽早发布信息
二、主动发布信息
三、准确发布信息
四、动态发布信息
第三节 第一时间进行权威评论
一、官方评论
二、新闻媒体评论
三、网上意见领袖评论
四、网上跟帖评论
第四节 第一时间设置传播议程
一、以表态设置议程
二、以处置设置议程
三、以问责设置议程
四、以制度设置议程
第五节 第一时间落实责任主体
一、当事责任主体
二、直接管理责任主体
三、间接管理责任主体
四、社会管理责任主体
第六节 第一时间回应质询议题
一、直接触题
二、真诚答题
三、合理解题
四、重构议题
第七节 第一时间坦诚对待公众
一、坦然面对
二、坦诚沟通
三、坦荡做事
四、坦白做人
第八节 第一时间开展民意互动
一、畅通民意
二、吸纳民意
三、疏导民意
四、顺应民意

第五章 网络舆情研判的机制和方法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传播爆炸性
二、主体隐蔽性
三、信源模糊性
四、网民动员性
五、意见指向性
六、影响显著性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
一、网络舆情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四章 网络危机事件处置的第一时间法则
第五章 网络舆情研判的机制和方法
第六章 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建设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