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
1.1 SSEM的背景
1.2 服务研究方法
1.3 其他学科
1.4 SSME和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2 服务工程
2.1 为何是服务科学?
2.2 德国的服务工程
2.2.1 服务工程概况
2.2.2 服务工程的进展
2.2.3 服务工程示范
2.3 服务工程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3 服务科学的五个观点
参考文献
4 服务科学研究的经济视角
4.1 服务科学研究的特点
4.2 服务科学研究的缺点
4.3 服务科学研究的前景
参考文献
5 服务科学的计算机科学视角
5.1 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
5.2 我们需要新的学科吗?
5.3 服务创新
5.4 服务创新和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6 服务科学的产业视角
6.1 服务业的研究领域
6.2 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7 服务科学的教育视角
7.1 服务科学学科的发展
7.1.1 服务学科的出现
7.1.2 服务科学的特点:实用性、跨学科性、方法多元化、全球化
7.1.3 服务科学的研究重点
7.2 服务科学的课程建设
7.3 服务科学面临的挑战
7.3.1 离岸外包
7.3.2 服务和技术
7.3.3 商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7.3.4 服务创新
7.4 服务科学学科建设
7.5 小结
参考文献
8 服务科学的学科建设:计算机科学的观点
9 服务科学的学科建设:ABB自动化公司的观点
10 服务科学的学科建设:AFSMI的观点
11 服务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1.1 服务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社会福利
11.1.1 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11.1.2 服务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11.1.3 工业的第三产业化
11.1.4 服务业的创新
11.2 在知识经济中创造知识
11.2.1 知识保证竞争优势
11.2.2 制订知识生产的新规则
11.2.3 知识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11.3 支持服务业的创新
11.3.1 合作促进
11.3.2 服务科学创造双赢
12 学术界和工业界紧密合作
12.1 合作的背景
12.2 CTF
12.3 合作的原因
12.3.1 公司和学术界合作
12.3.2 学者和公司合作
12.4 合作的角色和职责分配
12.4.1 不同的侧重点
12.4.2 相互学习
12.5 挑战和建议
13 信息科学展望
13.1 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3.2 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的案例
13.2.1 目标
13.2.2 成果
13.2.3 组织参与与设立
13.3 研究中心的管理机制和通信结构
13.4 展望
14 西门子AG展望
14.1 服务和服务创新的重要性
14.2 服务创新的产生
14.3 西门子的客户创新研讨会
14.4 与工业界的合作
14.5 知识共享
14.6 IT服务的动态价值网
14.7 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合作建议
15 IBM公司展望
15.1 IBM理解的服务创新
15.2 服务创新的重要因素——合作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