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基于文化研究视野的批判性分析:the critical analysis based on cultural studi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17963
  • 作      者:
    谢天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谢天,女,1974年出生于江西省大余县,一级注册建筑师。1995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2000—2003年、2004—2008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分别获建筑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 <br>    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批评和文化批评。迄今为止,完成大中型规划与设计项目100余项,如北京朝内大街商业大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餐饮中心、北京左家庄力鸿花园多元大厦、上海奉贤医院内科儿科大楼(合作)等项目。在国内建筑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评论、建筑历史等领域,参与翻译英文著述1部(《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目前正在主持承担多项军队设计与科研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基于文化研究视野的批判性分析》内容包括绪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师、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的个案研究。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认同不仅是职业角色的认同,也包括了建筑师的自我认同和建筑作品的认同。<br>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基于文化研究视野的批判性分析》可供广大建筑师、建筑理论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员工学习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这种个体是具体的人,个体的研究也就是人的研究。即使借鉴西方的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成果,也忽略了社会结构差异等背景条件对个体的影响,因此完全“西式化”的方法和数据也不能推导出非常令人信服的结论。<br>    立足于个体、群体的人的微观研究侧重于个体的精神、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在社会历史的前置背景中,个体只有通过自身形成与外界同一的整体关系,才能获得个体真实的经验。人的存在是一种具体的现实的世界之中的存在,他从一诞生开始,就处于一个“关系”的世界之中,即个体与自我、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之中。<br>    全球化与现代性促进了个体的发展,致使社会结构的关注点由宏观转向微观的个人行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近现代欧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清晰地论证了这一转变。传统的宏观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是功能主义理论、进化论等人类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模式的架构。微观的研究理论则致力于探索人类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即人类社会相对独立发展的个体如何互相沟通与联系,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中获得一种个体与总体的平衡。这种微观的理论研究方式逐渐渗透到了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绪论<br>1.1  选题背景和依据<br>1.1.1  选题背景<br>1.1.1.1  现代性的困惑<br>1.1.1.2  平均的建筑、平均的人<br>1.1.2  选题依据<br>1.1.2.1  现代性:强调主体的自由<br>1.1.2.2  对人自身的思考:关注个体<br>1.2  研究视角与论文框架<br>1.2.1  人、语言与存在<br>1.2.2  从“同一性”到“认同”<br>1.2.2.1  “认同”的概念<br>1.2.2.2  “危机”的概念<br>1.2.2.3  认同与现代性<br>1.2.3  相关文献综述<br>1.2.3.1  互动论中的角色与自我<br>1.2.3.2  其他认同的理论<br>1.2.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br>1.2.4.1  研究方法:文化研究的视野<br>1.2.4.2  论文研究框架<br>第2章  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师<br>2.1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现实语境<br>2.1.1  全球化与社会转型<br>2.1.1.1  以职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变化<br>2.1.1.2  文化资本理论与知识的力量<br>2.1.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内涵<br>2.1.2.1  建筑学的新内涵<br>2.1.2.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中国”内涵<br>2.1.2.3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内涵<br>2.2  当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的分化与个体的突围<br>2.2.1  历史中的群体现象<br>2.2.2  当代建筑师群体的分化与个体的突围<br>2.2.2.1  第四、五代中国建筑师的“现代意识”<br>2.2.2.2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建筑创造<br>2.2.2.3  个体的突围<br>第3章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br>3.1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认同危机<br>3.1.1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知识服务”<br>3.1.1.1  建筑师身份与角色的历史变迁<br>3.1.1.2  当代中国建筑师职业角色的多重属性<br>3.1.1.3  知识、职业角色与人文精神<br>3.1.2  职业角色认同的危机<br>3.1.2.1  职业发展脱离社会的框架<br>3.1.2.2  职业伦理的缺失<br>3.1.3  社会角色认同的危机<br>3.1.3.1  精英意识的缺乏<br>3.1.3.2  人文精神的缺失<br>3.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自我认同危机<br>3.2.1  建筑创作主体的话语转型<br>3.2.1.1  知识的叙事:建筑师的创作与表达<br>3.2.1.2  “群体主体性”与宏大叙事<br>3.2.1.3  “异化的主体”与商业运作<br>3.2.1.4  “个体主体性”与私人叙事<br>3.2.1.5  平庸的“多元化”<br>3.2.2  群体主体的认同危机<br>3.2.2.1  想象的共同体<br>3.2.2.2  “家”的原型<br>3.2.3  异化主体的认同危机<br>3.2.3.1  欲望的主体<br>3.2.3.2  欲望超越理性<br>3.2.3.3  占有式的生存<br>3.2.4  个体主体认同的危机<br>3.2.4.1  临时的“集体”形式<br>3.2.4.2  自我与角色的分离<br>3.2.5  知识的“人格”化<br>3.2.5.1  人格的概念<br>3.2.5.2  知识的人格化<br>3.3  当代中国建筑师作品的认同危机<br>3.3.1  建筑与意义<br>3.3.1.1  建筑与意义<br>3.3.1.2  认同、流行与建筑<br>3.3.2  建筑师作品的认同危机<br>3.3.2.1  民族的“寓言”<br>3.3.2.2  所指的“游戏”<br>3.3.2.3  场所的缺失<br>3.3.2.4  沉默的建筑<br>第4章  当代中国建筑师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的个案研究<br>4.1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个案研究<br>4.1.1  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自我表达<br>4.1.1.1  艺术家的自我表达<br>4.1.1.2  “贾樟柯”现象<br>4.1.1.3  展览的意义<br>4.1.2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个案研究<br>4.1.2.1  张永和与“第三种态度”<br>4.1.2.2  刘家琨与“玉米”策略<br>4.1.2.3  王澍与“造园”游戏<br>4.1.2.4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文人意识<br>4.2  他者的形象<br>4.2.1  库哈斯<br>4.2.2  安藤忠雄<br>第5章  结语<br>5.1  认同与个体的现代性<br>5.1.1  认同:一个未完成的进程<br>5.1.1.1  边缘化:一个未实现的自我认同<br>5.1.1.2  建构对话身份<br>5.1.2  结语:个体的现代性<br>5.2  本文遗留的问题<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