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让定律:忍让才能创造人际和谐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让。忍让可熄灭心头的怒火,忍让可消融封冻的江河。有了忍让,你就不会是一介粗鲁的武夫;有了忍让,你就不会是一条莽撞的汉子;有了忍让,天空就一片晴朗;有了忍让,你就会有广阔的人缘,人生道路就会无比宽广。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天傍晚,狮子爸爸和儿子吃完晚饭,在草原上溜达。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方来了一条疯狗。狮子爸爸就对儿子说:“儿子,看见没有,前面来了一条疯狗,咱们赶紧避一避,撤到草丛后面去吧。”
儿子听了爸爸的话很不情愿,因为在它看来,那条疯狗根本就不足以对它们构成任何威胁,但它还是被狮子爸爸推到了草丛后面躲了起来,让这条疯狗大摇大摆地走了。
从草丛后面出来后,狮子儿子满脸的不高兴,生气地对狮子爸爸说:“大家都说您是百兽之王,其实您是一个胆小鬼,看见一条狗都怕,还算什么百兽之王?”说完就要离开爸爸。
这时,狮子爸爸叫住了儿子,说:“儿子,别生气,听爸爸跟你解释:第一,爸爸如果打赢了这条疯狗,能得到什么好名声吗?别人会说我以强凌弱,毁了我一世的英名,是不是?”儿子点了点头。
爸爸接着说道:“第二,如果在打疯狗的过程中被疯狗咬了一口,麻烦就大了,是不是?”
儿子又点了点头。
狮子爸爸接着说:“我们躲避一下,让疯狗过去,两不相伤,大家都好。儿子,你今后一定要记住了,不是你强大就可以与谁都打仗的,明白忍让才能避免受到伤害,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了吗?”
儿子高兴地说:“知道了,爸爸真聪明!”
忍让是一种素质、一种美德、一种胸怀。忍让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与我们一起相处的人,因为年龄有大有小,经历不同,性格各异,随时都会有矛盾和纠纷。遇事忍让,明他人之长、知他人之短、容他人之过,才能和睦相处。吃不得亏、受不了气,一件小事就耿耿于怀、小题大做,甚至大打出手,这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不利于化解矛盾,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无论是对人对己,忍与不忍事关重大,忍则心平身安,不忍则祸及身家。所谓“一忍百事成,百忍万事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忍让与克制的反面:忧虑、烦躁、愤怒、毫无意义的斤斤计较等,这都是些毫无益处,只能使我们更重要的追求受到阻碍的不良情绪。对于一些琐碎的烦恼,如果斤斤计较于其中,那将浪费我们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对这些讨厌的坏情绪,我们要学会忍受与克制。
中国人发明了一个“忍”字,那是心字头上一把刀,言简意赅。因为人的秉性不一样,一旦产生摩擦,如果不懂得忍让,就会撕破脸皮甚至大动干戈,这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也没有化不了的矛盾。只要彼此都做到体谅,自然会拨云见日,雨过天晴。
有一对夫妇,他们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
不久,他们来到一条山谷,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山谷很平常,没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南坡长满松、柏等树,而北坡只有雪松。
这时,天上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由于特殊的风向,北坡的雪总比南坡的雪来得大,来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南坡由于雪小,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南坡除了雪松,还有柏树等树木。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这一现象,对丈夫说:“北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压毁了。”
丈夫点头同意。过了片刻,两人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相互拥抱在一起。
丈夫兴奋地说:“我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大自然中的树如此,生活中的人亦如此。弯曲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它并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顺应和忍耐。
可见,交往中大家互相之间多忍让一些,多承受一些,懂得弯曲,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种超脱,最终总能见到灿烂的阳光。
儒家极力提倡知足忍让,其初衷是劝导人们重视内心修养,在与人相处时尽量避免纠纷,从而维持内心的平静,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有人把忍让看成是“窝囊”,认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忍让并不是不讲原则,也不是提倡“好人主义”,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不触犯原则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以忍让为主,以宽广的心胸去面对,与人为善。
异性效应:男女之间具有相互吸引作用
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异性效应”。
人们一般对异性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
某服装厂的一加工车间,几百人清一色的为女性,车间领导也是女性,她们经常无缘无故地争吵,关系极度紧张,严重影响着工作与她们的生活。后调人一些男工,并在管理人员当中也适当地增加了一些男性,结果争吵减少,关系变得融洽,工作效率也有了极大提高。同时还发现男女职工在衣着打扮上也发生了新变化,干净的多了,邋遢的少了。这也许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道理。
异性效应形成的原因与男女之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在生理上,男性女性的体力及耐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互补;在心理上,女性一般更细心,更有耐心,也可以互补;从感情方面,也需要异性,另外,从人的自尊心来讲,每个人都好面子,特别是在异性面前,因此,男女搭配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1950年的春天,在中国丝绸之路上,凛冽的寒风中,一支奇特的队伍映人人们的眼帘——这是一支由200多辆军用卡车组成的绿色长龙,它们从兰州出发,由东向西缓缓蠕动。车上盖着严严实实的帆布篷,给人一种神秘之感。这就是新中国诞生不久第一代大西迁的中国女兵。
这群女兵要走向哪里?为什么又如此匆匆地上路呢?在新中国刚成立后的第7天,王震将军便马不停蹄地率领20万大军开进西北边疆,当时他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内有土匪,外有敌人,吃穿用等十分艰苦。更令他们头痛的是,官兵普遍大龄,团以下几乎是清一色的“光棍队”。要开垦,要戍边,要保卫大西北的安全,如何使这部分人安下心来呢?斟酌再三,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快解决官兵的婚姻问题,解决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后经党中央批准,一场大规模的女兵西迁进疆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一位当年屯垦戍边如今已成为奶奶的老人回忆说:“到了这里才发现,我们既不是扛枪站岗放哨的兵,也不是头戴白帽身穿白衣的白衣天使,而是当了一名‘庄稼兵’,在茫茫的大漠里和男战士们一起种庄稼。”这些温柔活泼的女性,在与军垦男兵的共同生产生活中,渐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使昔日寂寞单调的军营生活充满了欢乐和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久,这些来自内地的姑娘们纷纷和军垦男兵们恋爱结婚,在天山南北扎下了深深的根。如今她们有的成了著名的女医生、女教授、女科学家或女劳动模范。在昔日荒漠上拔地而起的石河子、奎屯、阿拉尔等一座座新兴城市,都有着她们的汗水及血泪的奉献。她们是新中国建立后边疆开发史上一座座亮丽丰碑,她们的“固疆”献身作用及意义将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尤以青少年为甚。由于“异性效应”,青春期的男女学生都希望引起异性的关注,都希望能以自己某些特点或特长受到异性的青睐,其表现是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这是因为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当然,在与异性交往中,不能滥用“异性效应”。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男性对异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性热情些、客气些也无可非议,但对异性图谋不轨,想人非非,就超越了正常交往的界线了。因此,与异性交往中要把握好“度”,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