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民族文化之根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文化哲学,这种文化哲学具有广博的包容性。
这种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种族之间的血缘差异可以用文化包容起来。历史学家陈寅恪讲“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问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在这个层面上的不同可以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融合。而西方的一些冲突,文化则推波助澜,包容不了,所以我们中央民族学院可以有56个民族唱歌跳舞,到中东去可能就不行。在文化和种族之间,我们的文化成全了大国的格局和风范。
历史学家钱穆曾把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的结构形态做了这么一个比喻,他说罗马帝国就像一个屋子里面悬着一盏巨大的灯,而秦汉就像屋子里有很多的灯相互映照。罗马帝国是用强光征服人家,只要这盏灯一灭,整个屋子都暗了,而秦汉这些灯是各地融合起来的,只灭一盏灯,其他灯还是发光的。所以罗马帝国这个曾经强盛一时的大帝国,最终破灭了,而秦汉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作为一个民族还是延续下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还有一个特点:不欺生,各地域、各部族创造的文化精华可以共享。关于中华民族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他自己为了采访轩辕黄帝的遗迹,曾经“西到空桐(甘肃省),北过涿鹿(河北省),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几乎整个中原地区,“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在世界其他地方,一个民族出现杰出人物,周边民族往往把他当成魔王来对待。
我在英国参观伦敦西敏斯特教堂,那里埋葬了很多英国大名人,例如弥尔顿、拜伦,莎士比亚尸骨在故乡,却也在那里为他设个灵龛。我问里面巡逻的一个老头,我说有没有詹姆斯·乔伊斯,他很生气地说,这个人是搞爱尔兰独立运动的,你到都柏林去找。相较之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就显得雍容大度。有包容才能越做越大,关起门怎么能做大?中华民族越做越大就是由于文化哲学存在着“有容乃大”的品格。
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中国文化血脉丰沛
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第三个特性是文化血脉的丰沛性。
中国文化血脉有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经史子集、四库和四野,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以及民间百戏百艺,其丰富性和浑厚性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度的现代阐释、批判、转化和弘扬。
讲文化血脉当然要讲诸子百家,重要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讲的6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刘歆定为10家,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重中之重当然要数孔子了,孔子的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所在。在清朝末年,革命派提出用黄帝纪年的时候,维新派康有为提出用孔子纪年,把孔子去世的那一年作为中华民族的纪元,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孔子去世2343年。后来康有为企图把孔教申请成为国教,但是没有做成。
如果要从孔子思想中找精华起码可以找出八个方面,或称“孔学精华八瑞”。第一个思想:仁,“仁者,人也”,就是要把人当人来对待。“泛爱众,而亲仁”,实际上就是博爱思想。第二个思想是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弟子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受用一辈子呢?就是“恕”字,自己发达也要别人发达,不要损人利己。这个思想对人类以坦荡胸怀处理人际关系,贡献是很大的。第三个思想,是由他的弟子传达出来的——礼之用,和为贵,要搞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第四个思想是好学勤勉,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五个思想是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等级。第六个思想是交朋友要交好朋友,交有益的朋友,选正直、诚信、博学的人来交往。第七个思想是讲究气节。第八个思想是发愤图强,任重道远。孔子思想中有很多精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孔子的思想是早期人类对于人际关系、人间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合理化思考的结果,它有三个重要来源。第一,周公的礼乐制度。第二,孔夫子是宋国的后代,继承了商朝的祖宗崇拜,发展出孝文化。第三,孔夫子仁义道德的“仁”字则来源于东夷民族。孔子最核心的思想竟然来自少数民族的部族,这一点就可见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民间的习俗、少数民族部落的民俗转化到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中。
“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文化景观丰美
“三根”的最后一个特性是文化景观的丰美性。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和广阔多民族互相吸收、包容共进,所以创造了很多文化艺术形式,而且往往与治国术联系在一起,这很了得。比如烹饪术,《老子》里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一条小鱼一样,不能老翻它,得顺其自然,老翻小鱼就烂了,政策也不能翻来翻去。
除了烹饪术之外,还有武术、中医、地方戏剧、剪纸、年画、陶瓷、刺绣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很宝贵的东西,享有崇高的世界声誉。我们拥有世界上形式最丰富的非物质和物质的文化遗产,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就拿门神来说,门神是秦叔宝、尉迟恭,一个是山东好汉,一个是少数民族的好汉,给你守卫门户,保护着合家平安。P14-1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