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鄱阳湖流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20世纪80年代初期,江西经济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5年,全国人均GDP为853元,江西人均仅597元;当年全国人均财政收入189.88元,而江西人均61元。
鄱阳湖流域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如今却经济发展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长期粗放开发利用和浪费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退化是主要原因之一。江西科技工作者通过对鄱阳湖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调查,发现鄱阳湖流域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特征是资源丰富但人均量偏低,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因资源利用不当而导致环境破坏现象突出,这与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原始、增长方式粗放、人口增加过快、资源压力增大、科学技术落后等有直接因果关系。
第三,鄱阳湖流域绝大部分与江西省境重叠,易于统一管理,但尚未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体制,流域管理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涣散状态。
因此,各地方、部门互不通气,各自为战,互相牵扯,内耗严重,遂使流域资源无序开发,流域生态退化,流域环境破坏。鄱阳湖流域五河上游乱砍滥伐,匕、中游水土严重流失,下游及湖区洪涝不断。上、中、下游生态补偿机制难以建立。流域利益相关方参与流域管理机制的缺失,导致资源开发中的盲目蛮干、短期行为。
在调查研究分析基础上,江西省认识到对鄱阳湖流域的开发治理,必须从促进鄱阳湖流域发展的总目标出发,以全流域为规划与实施的单元,针对流域存在的上述三大问题,研究流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协调流域各利益相关方的矛盾和冲突,遏制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在保持流域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1983年,江西省科技工作者率先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流域治理基本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流域治理试点工作的进展,人们认识到治山、治水与扶贫治穷之间存在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贫困导致农民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而谋求眼前生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又使自然资源加速耗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降低又加剧了贫困,形成恶性循环。于是,江西科技工作者提出“治标须治本”“治山、治水须治穷”的观点,山江湖工程的基本战略延伸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