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守望:我的北大五十五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78188
  • 作      者:
    费振刚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费振刚先生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任中文系主任。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秦汉魏晋南北朝分支编写组副主编。 <br>    本书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 <br>    全书分“一史封皮三易色”、“真理标准讨论中的寻思”、“我心中的典型”、“与同学共勉”四辑,收录费振刚先生记录其北京大学五十五年经历、思考的文章四十余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折射出北京大学中文系半个世纪的沧桑。
展开
作者简介
    费振刚,1935年生于辽宁鞍山,1955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任中文系主任。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秦汉魏晋南北朝分支编写组副主编。1961年参与主编《中国文学史》,另有《全汉赋》、《全汉赋校注》等著作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费振刚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成就斐然的1955级学生中的代表性人物、著名的文学史家,26岁时就由周扬亲自点名作为老中青三结合中的青年代表,与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一起主编了影响深远的蓝皮本《中国文学史》,蜚声海内,成就了那个时代的传奇。本书相当篇幅即是围绕这部文学史所发生的故事,为研究这段学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全书分“一史封皮三易色”、“真理标准讨论中的寻思”、“我心中的典型”、“与同学共勉”四辑,收录费振刚先生记录其北京大学五十五年经历、思考的文章四十余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折射出北京大学中文系半个世纪的沧桑。作者以《守望:我的北大五十五年》名书,是想借以表达其对中文系历史、百年传统和未来的护卫、坚持、期待的心志,以及对那“仿佛是无言之美”的“难忘的岁月”的深深怀念。
展开
精彩书摘
    《叙目》和《跋》反映了游先生的研究经历,同时我们也可体会到随着时势的发展,游先生的思绪和心情。《楚辞概论》按着陆侃如先生所说是“把楚辞当作一个有机体”来研究,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体现的是游先生对楚辞的总体认识,高屋建瓴,视野宏阔。而《读骚论微初集》除《屈赋考源》仍是《楚辞概论》的延伸,继续表现了先生对楚辞的总体认识,其余八篇,凡十九个细目都体现了先生对有关楚辞的具体问题的深入认识。“读骚论微”之“微”字有细小义,也有隐微义,这既体现了先生为人为学之谦虚,又体现了这一时期先生学术追求的侧重。《论九歌山川之神》、《离骚后辛菹醢解》、《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解》、《天问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解》、《天问古史证(二事)》等,都是代表游先生这一时期学风的论著。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标志着继“五四”新文化运动狂飙之后,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也兼及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哲学研究发展的重大事件——古史辨派正式形成。他们继承宋、元以来疑古思辨思潮,又以西方的学术理论和方法为武器,大力破除“于传有之”的对古代典籍文献的迷信,以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成果斐然,影响巨大。另一位对中国古代历史、古代文学、古代哲学研究影响巨大的是王国维。1927年,王国维于颐和园投昆明湖自杀,人们除了对其自杀原因有种种推测外,更重要的是对他生前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有了进一步认识。王国维的古史研究与古史辨派把历史还原为神话假说相反,他以甲骨金文、汉晋简牍证实古史,为《山海经》、《天问》中一些传说找出历史的实证。古史辨派与王国维的古史研究一破一立,看似矛盾而实则相辅相成,同样接近了历史的真实。游先生既不是古史辨派成员,也不是王国维的弟子,“读骚论微”写作时已年过而立,学术已臻成熟,面对不同风格的研究思路和成就,他清醒地做到了“以我为主”的吸收和借鉴。 <br>    ……
展开
目录
题记<br>一史封皮三易色<br>在战斗中学习和成长<br>我们是怎样编写《中国文学史》的<br>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红旗不断前进<br>在战斗中学习,在群众运动中成长<br>北大中文系1955级毕业四十周年聚会纪实<br>《中国文学史》后记<br>《中国文学史》再修订后记<br>揭示文学发展中的内外联系<br>《中华文学通史》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br>当噩梦醒来时——写给中文系1977级文学专业同学<br>真理标准讨论中的寻思<br>从讨论真理标准所想到的<br>文学学科规划会议大会发言稿<br>古典文学研究的问题<br>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些认识<br>我心中的典型<br>闻一多先生的《诗经》研究<br>闻一多的中国文学史研究<br>游国恩先生学术成就评述<br>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为纪念萧涤非先生百年诞辰作<br>在纪念杨晦先生百年诞辰暨杨晦学术思想<br>讨论会上的讲话(提纲)<br>林庚先生的学术个性<br>与同学共勉<br>《全汉赋》前言<br>《汉赋辞典》后记<br>《全汉赋校注》后记<br>《怀亲诗》前言<br>《古代游记精华》前言<br>《汉魏六朝名赋诗译》序<br>《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总序<br>《诗经类传》后记<br>《古瓦集》读后<br>《中国文学史纲》序及后记<br>《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后记<br>《两汉文》前言<br>《从诗到经——论毛诗解释的渊源及其特色》序言<br>《唐诗比较研究新论》前言<br>《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序<br>《朱熹诗经学研究》序<br>《校勘学大纲》序<br>《从菩萨蛮到沁园春》序<br>《民族特色文化与行为心理定位》序<br>《淮南子考论》序<br>授予黄珮玉博士客座教授仪式上的发言稿<br>一点希望<br>北大中文系九十周年系庆感言<br>《守望》读后(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