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觉醒的力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43157
  • 作      者:
    释了意主编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觉醒的力量:全球宗教对话与交流》在全球化的脉络下,体现了跨宗教研究、跨学科对话及跨地域交流的三大特点。深入探讨了宗教对话与宗教学术交流的时代意义、中西宗教信仰模式的差异以及宗教教育对全球伦理普世价值的作用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文化的横向交流中,这种“文化披戴”是一个能动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相遇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变化、起伏的动态。虽然它为一种表层交往和初级适应,却并非能够一蹴而就。既为“文化披戴”,则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理解”。宗教的“文化披戴”大体表现为对相关本土文化的表层适应,如在宗教宣道和崇拜礼仪中使用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服饰、音乐、艺术,在宗教场所的建造和宗教机构的组建上采用当地的建筑样式和社群形式等。利玛窦在其来华传教的初期就曾薤须剃发,作佛教僧侣打扮而以“西僧”自称。此即他根据对中国文化当中佛教的理解而实施的“文化披戴”。但随着其传教经历的增多和对中国文化理解的深入,他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和感染,遂又易僧服为儒服、蓄须留发,改称“西儒”,并以“儒服入京”而取得成功。
    大体而言,“文化披戴”旨在相关宗教与某种本土文化达到“形似”,以求得这一文化对该宗教“同情”或“认同”,并对之加以一定程度的“文化吸收”。这种外在的“披戴”或“文饰”在其基本教义思想和信仰体系上仍持守其原则、保留其本真,而对其相遇的本土文化则试图加以相应改变,带来其自我涵化。因此,宗教的“文化披戴”仅是一种初级的、低层的双向互动,它要更多地保留宗教本身的“自我意识”,而其“认同”意向则仅为一种姿态。“披戴”作为策略和手段,其目的主要仍是单向性之“传”。
展开
目录
主编序
上篇:宗教对话与宗教学术交流的时代意义
第一章 宗教学术研究对宗教理解的贡献
一、前言
二、宗教学术研究中的宗教认知之回顾
三、将宗教研究作为一门“谋心”之学
四、将宗教研究作为一门“谋事”之学

第二章 走向第二轴心时代的宗教对话
一、前言
二、从对抗到对话
三、从一元论到多元论
四、从本质到关系
五、从第一轴心时代到第二轴心时代
六、结论

第三章 宗教研究的多元格局与宗教学术交流的意义
一、前言
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三、宗教学基本理论定位
四、宗教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结语

第四章 全球化与宗教研究:再思伊利雅德的“新人文主义”
一、前言
二、“全球化”的背景与特征
三、“全球化”下的宗教认知
四、宗教研究的未来方向
五、结语

第五章 基督宗教对话神学的演进与全球化
一、前言
二、对话模式的层层演进
三、宗教对话与全球化
四、结论

中篇:中西宗教信仰模式的比较
第六章 天与神-儒家与基督教本体之比较
一、前言
二、“天”字的普遍涵义
三、“天”的宗教性特征
四、西方宗教传统中神的特征
五、结论:天与神的比较,宗教涵义

第七章 论中国民间宗教的信仰模式
一、引言
二、世俗化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模式形成的前提
三、中国民间宗教的多神信仰模式
四、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模式

第八章 从玄奘大师的印度取经来看现代佛教的海外留学
一、前言
二、玄奘的早年学习生活
三、玄奘在印度的留学
四、玄奘返国从事翻译
五、现代佛教海外留学的一些思考
六、结语:取经典范与科学典范

下篇:宗教教育对全球伦理普世价值的作用
第九章 佛教教育对人类伦理普世的意义
一、序论
二、佛教“止恶修善”的伦理普世教育
三、佛教“戒杀放生”的伦理普世教育
四、佛教“清规戒律”的普世教育
五、佛教“知恩报恩”的伦理普世教育
六、结论

第十章 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
一、教育和宗教在人类社会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所谓宗教与教育的分离
三、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利弊
四、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适度互动的历史趋向

第十一章 儒家伦理在全球化下的时代意义:社会学观点的考察
一、前言
二、“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书伯与派深思对基督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的比较
三、儒家伦理的“脉络化的普遍主义”:以“仁”为例作说明
四、韦伯学说与儒家伦理在全球化下的时代意义
五、当代西方社会学家看全球化下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以贝克(Ulrich Beck)的“脉络的普遍主义”为例作说明
六、当代西方社会学家看全球化下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以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盼“全球在地化”为例作说明
七、结语

第十二章 论-行禅师的“十四戒”与全球伦理之建构——兼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一、前言:“全球化”问题就是“全球伦理、”的问题
二、“十四戒”——入世佛教的十四个规范
三、“十四戒”的思想基础
四、关于“十四戒”的译名
五、将“十四戒”融入全球伦理的可行性
六、亨廷顿的危险论述
七、结论:建构中的“全球伦理”

第十三章 全球化下的中国台湾佛教:灵鹫山教团的经验分享
一、前言
二、佛教史上的全球化
三、中国台湾的佛教全球化简述
四、全球化过程中的荚鹫山佛教教团
五、结论:展望爱与和平地球家的未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