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3567
  • 作      者:
    郭景萍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在新中国60年漫漫历史进程中,被时代不断推动的情感浪潮潮起潮落,经过了一系列的坎坷和蜕变,会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向着“文明化”的境界跃进。但要看到,这些带有趋势性的症候却有着千变万化的历史镜像,说明了“中国情感文明”发展有着不断变动的路径,说明了这一研究远没有成为一种封闭的体系。<br>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把种种社会事件作为一面面镜子,来观照新中国60年来的情感文明变迁,试图勾勒出其流变形态和变化轨迹。
展开
作者简介
    郭景萍,河北玉田人,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学教授。在湘潭大学先后获得哲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转入社会学教研领域,主持完成国家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三项:独著、合著6本著作,出版1本译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现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广东商学院社会学学科带头人。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情感文明变迁60年:社会转型的视角》在对中西方情感文明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情感文明理论的基本构架,以此为支撑,运用“历史—文化”的范式,以经济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民主情感的丰富内涵与形态变化的四个视点为“横坐标”,以两个时点(1949年,1978年)的社会转型为“纵坐标”,把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事件作为一面面镜子,来观照新中国60年来的情感文明变迁,试图勾勒出其流变形态和变化轨迹。<br>    在历史和文化撞击中建构的中国情感文明在沉寂之中见沧桑:改革开放后中国情感文明发展峰回路转,得到理性升华和社会光大,洋溢着真善美的光辉,然而又隐约现出阻挡情感文明发展的阴影。完善社会控制与情感赋权相结合的机制,或许是驱散阴影、寻求我国情感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展开
目录
导言<br>第一章  情感文明导论<br>第一节  情感文明概说<br>一、情感文明的意涵与意义<br>二、情感文明的归属与所指<br>第二节  社会情感文明与个人情感文明<br>一、社会情感文明<br>二、个人情感文明<br>第二章  情感文明结构与维度<br>第一节  情感文明结构的四个基本层次<br>一、情感的温饱<br>二、情感的安全<br>三、情感的尊重<br>四、情感的自我实现<br>第二节  情感文明的四个基本维度<br>一、情感文明的经济维度<br>二、情感文明的道德维度<br>三、情感文明的审美维度<br>四、情感文明的民主维度<br>第三章  情感文明理论回溯<br>第一节  涵咏中国古代“礼”的情感文明思想<br>一、“情深而文明”与“文明而情深”<br>二、情感文明寓于礼,礼炼就情感文明<br>三、《仪礼》:中国古代情感文明的经典演绎<br>四、中国古代“礼”的情感文明思想的意味<br>第二节  西方情感文明理论的社会学研究探微<br>一、情感文明—情感控制论<br>二、情感文明—情感释放论<br>三、情感文明—情感道德论<br>四、情感文明—情感民主论<br>第四章  解放前中国情感文明状况掠影<br>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情感文明的特征<br>一、封建等级制的情感社会控制特征<br>二、“差序格局”中的“私情”特征<br>三、“中庸之道”的情理相统一的特征<br>第二节  辛亥革命及其思想对中国情感文明的作用<br>一、让国民树立文明的新人气质<br>二、孙中山的情感文明思想<br>第三节  五四运动及其思想对中国情感文明的作用<br>一、五四运动是中国情感现代化启蒙的开端<br>二、“五四”民主与科学的情感文明意蕴<br>三、“五四”理性浪漫主义情感的张扬<br>四、解放后中国人情感大解放<br>第五章  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时期情感文明状况<br>(1949—1977)<br>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时期情感文明状况:<br>运动控制情感时代(1949—1957)<br>一、土改运动:仇恨与感恩的交响曲<br>二、“三反”“五反”运动:打击贪污浪费的享乐情欲<br>三、妇女解放运动:性别情感平等的福音<br>四、禁娼运动:肉身叙事情欲的终止<br>五、“除四害”运动:改变国民的性情陋习<br>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情感文明状况:<br>数字控制情感时代(1958—1 965)<br>一、“大跃进”情感的数字情结<br>二、“大跃进”情感的时代症候<br>三、“大跃进”情感的急遽蜕变<br>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情感文明状况:<br>政治控制情感时代(1966—1976)<br>一、革命英雄主义情感<br>二、禁欲主义情感<br>三、政治狂欢主义情感<br>四、暴力主义情感<br>五、亲亲相防主义情感<br>第四节  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后情感文明<br>发展状况小结<br>一、三个时段情感文明的经济维度分析<br>二、三个时段情感文明的道德维度分析<br>三、三个时段情感文明的审美维度分析<br>四、三个时段情感文明的民主维度分析<br>第六章  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时期情感文明状况<br>(1978—2009)<br>第一节  中国现代性发展与情感文明变迁<br>一、中国现代性进程与人的情感的现代建构<br>二、中国情感文明现代性发展阶段及其转型<br>第二节  中国前期现代性情感文明:<br>生存主义情感(1978—1989)<br>一、“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满足民众生理性情感需要<br>二、“拨乱反正”安定社会,满足民众安全性情感需要<br>第三节  中国中期现代性情感文明:<br>世俗浪漫主义情感(1990—1 999)<br>一、生产制约转向市场调节:情感向享乐主义发展<br>二、社会控制转向自我导向:情感向浪漫主义发展<br>第四节  中国后期现代性情感文、明:<br>“后情感时代”(2000—2009)<br>一、后现代与后情感<br>二、情感的享乐取向<br>三、情感的自由取向<br>四、情感的审美取向<br>第五节  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时期情感文明发展状况小结<br>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情感的政治解放<br>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情感的经济解放<br>三、21世纪以来中国人情感的文化解放<br>第七章  中国社会转型与情感文明建设323<br>第一节  社会转型对中国情感文明状况的影响<br>一、国家角色的转变:情感社会控制机制的弱化<br>二、国民情感性状的转化:情感逐渐回到人本身<br>三、情感控制态势的转向:主体化与自主化<br>四、改革开放后情感控制文明化的三个机缘<br>第二节  中国情感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br>一、经济情感得到经济支撑与社会保障<br>二、道德情感得到理性升华和社会整合<br>三、民主情感得到国家松绑和社会光大<br>四、审美情感得到生活同化和大众认可<br>第三节  中国情感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br>一、民主法治的缺失与情感文明建设<br>二、公平正义的缺失与情感文明建设<br>三、诚信友爱的缺失与情感文明建设<br>四、社会活力的缺失与情感文明建设<br>五、社会秩序的缺失与情感文明建设<br>六、人与自然的失调与情感文明建设<br>第八章情感文明建设: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br>第一节  情感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机制<br>一、情感文明建设:社会控制机制<br>二、情感文明建设:情感赋权机制<br>第二节  情感文明建设的两个关键动力<br>一、情感文明建设:社会情商力<br>二、情感文明建设:个人情商力<br>第三节  情感文明研究的有关反思<br>一、感情社会控制与情感赋权的关系<br>二、发掘情感文明研究的潜力<br>参考文献<br>附录:郭景萍情感文明研究已发表的论文<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