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黄庭禅:心即是气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29777
  • 作      者:
    张庆祥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黄庭禅:心即是气》身心灵畅销作家张德芬心灵修行地图的最后一块拼图、从情绪中解脱的终极良方!<br>    《黄庭禅:心即是气》黄庭禅创办人、讲师张庆祥 内地唯一授权《心即是气》、《拨云见日》合集!<br>    《黄庭禅:心即是气》情绪本身是无碍的,造成我们痛苦的其实是我们对它的抗拒。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庆祥,先生于1962年生于新店中岭山,学问素养及其深厚,熟读各种典籍。他解读四书五经的方法让人叹为观止,并依照古代圣贤“直指人心”之真谛,创办了“黄庭禅”研修课程,潜心于性理心法之教学,以及各教经典之翻译讲述。至今己录制《金刚经》、《心经》、《道德经》、《六祖坛经》、《南华经(庄子)》等有声CD,并发行于世。著有《黄庭禅——心即是气》、《失落的内心》、《发而中节》、《真修搜证》、《净相系列》、《含爱的饮食》等书;译有《大学》、《中庸》、《心经》、《清静经》等书。现任中岭山禅院负责人,中华黄庭禅学会理事长、社团法人,台北县达观静禅协会理事长,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国学禅修培训基地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黄庭禅:心即是气》作者张庆祥讲师认为:黄庭就是很多人说的心轮,它的位置就在我们胸口正中央、两乳中间、大约一寸见方的那一小块区域,深入皮下几寸。古人所谓的“方寸大乱”,那个方寸,指的就是黄庭。我们觉得感动、生气、忧伤……等情绪时,实际上都是由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所引发出来的。它是一股能量,是所有情绪的根本源头,是动荡我们人心的根本所在。<br>    《黄庭禅:心即是气》告诉我们烦恼的起源是我们对“胸口一股能量的起伏”有了贪嗔分别的心。它引导我们如何在愤怒、焦虑、恐惧、忧郁等心情中,仍然拥有内在的平静,如何看清情绪的组合,自在的观照这股能量的来去。<br>    《黄庭禅:心即是气》的内容是张讲师多年来研究的精华,他将孟子的心气说和孔子的《大学》等古代经典融会贯通,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看清胸中“黄庭”这一寸见方之处的气血起伏,即刻从烦恼中解脱。<br>    《黄庭禅:心即是气》适合上过很多心灵课程但是无法突破的人,从来没有上过心灵课程的人,有情绪困扰的人,喜欢“一针见血”的方法的人,对中国圣贤经典有研究的人阅读。
展开
精彩书评
    情绪本身是无碍的,造成我们痛苦的其实是我们对它的抗拒——再缩小范围来说,是我们对胸中气血动荡感到不安才造成痛苦、烦恼的。黄庭禅帮助我们放下抗拒,恢复平静,让我们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再是它的奴隶。这就是从情绪中解脱——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与它和平共处,这也是无为的精意所在。黄庭禅是张讲师研究古代典籍而悟出的实修方法,也就是我灵修地图的最后一块拼图:特别实用,可操作性强,清楚明了,弥补了现代心理学和修行者的疏漏。
  ——身心灵作者 张德芬
展开
精彩书摘
    何谓“黄庭”?<br>    “黄庭”是人体的感应中枢,它是人体内气机感应最为敏锐多变的一个位置。当人们的六根与外缘接触的时候,“黄庭”中都会升起一些微微的气机起伏与变化。例如,我们眼睛看到亮光,心情也必为之开朗。这个开朗的感觉,就是在“黄庭”的气机起伏中所上演的。<br>    因为“黄庭”是身中一股敏锐之气的感应点,它的起伏多变,有时反而变成扰乱人心安宁的根源!例如,我们产生的感动、生气、忧伤等情绪,实际上都是由“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所引发出来的。有史以来,人们误以黄庭一方寸内的变化为“烦恼”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事了,并非今日才发生在大家身上。<br>    仅是“黄庭”内的些微变化,即主宰着人们的情绪、想法、行为及人生自在与烦恼的源头。因此,若不经过仔细的观察,多半的人只有终日被情绪勒索的份儿,哪有什么自在幸福的人生可言呢?<br>    “黄庭”的名称非常的多,一般人俗称它为“心头”,修行家称它为“灵台”,佛陀称它为“烦恼根本”,老子在三千年前则称它为“黄庭”。为什么老子称它为“黄庭”呢?“黄”是五色之中,于五行属土,于心为不分别取舍,为解脱。“庭”是元神的居所,人身尚有一股五元未判之真气,作为周身的感应中枢,该真气汇聚之处即是元气所居之家庭,故称为“庭”。<br>    “黄庭”在人体的什么部位?<br>    “黄庭”的位置就在胸口正中深度约两三寸的地方。然而它并非一个有形的器官,而是气机起伏的感应位置。人们感动时这里先热,人们哀伤时这里先酸,愤怒嫉妒时这里先动!它是人身精气神的感应中心,也是天地人的交感中心,更是人们情绪的战场。人们错以这里为心,这里一有起伏,人们便觉得不能自已了!<br>    但知道这位置在哪儿,或在脑中去理解这位置的重要,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了解“黄庭”对你的束缚,是要真实地在自身中观察,才能证得的。而如何从“黄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则是另一个更深的练习题了。这并非靠理解可以有所得的。好比学习雕刻,老师傅教小徒儿应该这样刻,应该那样刻,小徒儿听完便说:“哦!我知道了!”然而要雕刻出老师傅作品的神韵,起码得实地去练习个十来年才能有真正的体会呢!<br>    “黄庭禅”的课程设计,即是本着这个缘故,先从理论解剖,再经过对自身真相的观察,而后进入解脱一方寸挂碍的实地练习。<br>    什么是“黄庭禅”?为什么要提倡“黄庭禅”?<br>    “禅”与“烦恼”的意思相反,禅这个字是“无障碍”及“自在解脱”的意思。然而这解脱要从哪儿开始,才能建立起坚强基础呢?<br>    达摩祖师论集:“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简单地说,禅境解脱乃是从照见“自性的本来清静”中建立起来的。若没有照见自性本来清静的真知真见,就算日日焚香操琴,亦无禅境解脱可言。所以“禅修”是内求之事,并非外在事貌功业可以取代的。<br>    一切的功业德貌虽好,但终是在外,非本性所固有;一切敲打念唱虽好,但亦是在外,非本性所固有。修行不从本性上来努力,终究是毫无益处的。因此只有致力于照见自我心性的本来清静,才能悟入究竟的解脱之门。<br>    能否照见清静的本性取决于明心,明心又取决于能否照见所有烦恼真相,烦恼真相又取决于对“黄庭”一窍中的真知。教导大家照破“黄庭”一窍中的烦恼真相,恢复自性中本来的清静,这是历代圣贤解脱烦恼尘劳的唯一正路,也是“黄庭禅”这个绝学之所以存在的价值。<br>    现在,人们的聪明可以观察到远在天边的细小变化,却不能了解自身内的烦恼真相!我们总以为烦恼的根源在外,但外物不一定能烦恼人。它必须转变为身中的感受才能烦恼人;身中感受不一定烦恼人,它必须转变为“黄庭”方寸内的起伏才能烦恼人。胸口感受一有起伏,人们便觉得烦恼不能自已。<br>    简单地说,你我的最大迷惘,便发生在胸中这个小小一方寸的微微起伏上面。大家误以“黄庭”之内的起伏为烦恼,误以“黄庭”的动静为心,这种现象并非今日才发生在你我的身上。自古以来它已不知困死多少有心追求心性安宁的英雄好汉。<br>    人们情绪的来源也许很多,造成的情绪也许很大,但每次若仔细观察,所有情绪发动的真相,其实只是源自于黄庭方寸内、一点点气血的起伏晃动而已。而这气血的晃动就像水一样,它本可毫无意义地自由存在于人们的胸中。但人们的习性会立即攀附在气血微微晃动的一刹那。这一瞬间我们能立即感受到难过、哀伤、孤独、不悦等情绪。那一刹那我们便不由自主地想尽办法要逃避、要抵抗、要把这丁点儿微微起伏的感受消灭……也就是说,人们并不容许“黄庭”内的一丁点儿变化自由地存在,因此产生了无尽的烦恼。为了解脱这“黄庭”内小小波动的烦扰,一般人常用的方法,如安慰、转化、压抑、激励、或观察呼吸、丹田、观察肢体感受等,都只能使黄庭内的波动暂时得到平抚,暂时得到安然。等到下一刻胸中又升起波浪的时候,那短暂的宁静与自在便又荡然无存了!因而,人们又得再度去追寻下一个安心之道。<br>    <br>    人们的心情常被胸中一点点气的起伏所影响,所以心头的气有所起伏变化时,我们的心就开始分别好坏,就开始喜欢不喜欢,开始取舍……人类的贪爱与烦恼于是便在心头一方寸间上演!<br>    <br>    我们的心深深的被气所影响。要净化你的心、要解脱你的烦恼,这事与“养气”是大有关系的。<br>    <br>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指的不是充沛在天地间的那股气,而是专指存在你身内的一股充沛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你生命造化的主轴,没了这股能量,生命就凋萎了,它才是你真正的生命所在。  <br>    <br>    走出烦恼的唯一路径,便是要对胸中的气血重新加以认识,让胸中的气血恢复本无意义的畅然原貌,不使我们的好恶在气血上攀附助长,人们便得以从情绪中得到解脱、得到自在!从此之后,那清明的心不再为满腔气血而烦恼挂怀,这就是孟子所谓“不动心”的真意。<br>    <br>    感觉其实是一股气的形态所造成的。 <br>    ……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情绪解脱的终极妙方<br>    总序 关于黄庭禅<br>    自序 净化心头一股“气”<br>    孟子谈“不动心”与“气”<br>    新解孟子心气说<br>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br>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br>    “志”与“气”有什么关系?<br>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br>    “志”与“气”孰轻孰重?<br>    夫志至焉,气次焉。<br>    持其志,无暴其气。<br>    “志”与“气”如何相互影响?<br>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br>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br>    何谓“浩然之气”?<br>    敢问夫子恶乎长?<br>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br>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br>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br>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br>    “义”该从何做起?<br>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br>    无是馁也。<br>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br>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br>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br>    “观自在”心法的诀窍<br>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br>    养气,顺其自然!<br>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br>    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br>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br>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br>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br>    自古圣贤一条心,人性真理只一个<br>    何谓知言?<br>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br>    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br>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br>    修行原理——《大学》<br>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