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那年我第一次来到文艺复兴之城佛罗伦萨。就像之前所有的游客一样,一踏上那街道,我就立刻被这个地方迷住了。在看过宏伟壮阔的罗马之后,这个小巧精致的翡冷翠显得如此熟悉亲切,充满了人情味儿。<br> 我并不是一个热爱雕塑的人,但是,在我去拜访艺术学院美术馆之时,当我抬头望见米开朗琪罗那尊17英尺高的完美大理石雕像时,我瞬间惊呆了,那是一个印象、一次经历、一抹回忆。<br> 完成于1504年的大卫雕像融合了最动人的矛盾意象:少年男子和成年男性,脆弱的裸体和拟神的形象,血肉动物与高贵人类,个人沉思与英雄举止。凝视大卫雕像,就是对人类意义的思考。诚然,人类是脆弱的,但也蕴含着勃发的潜能。<br> 这就是米开朗琪罗想要表达的。<br> 米开朗琪罗和文艺复兴的先驱们怀揣着一个伟大的信念:他们要让古希腊文明重绽光彩。他们相信天堂和地球的秘密要远多于权威的天主教会所训示的教义。而且,他们也相信,他们能够找出这些未知的东西。哥白尼革命性地提出了日心说,达·芬奇竟然能够想象出直升飞机盘旋在空中的景象,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最重要的是古登堡,有了他的印刷术,这些人类的大发现才能传播到普通百姓手中。<br> 文艺复兴的天才们断言,人类绝非上帝眼中堕落畏缩的生物,而是像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一样,勇于探索,具有大无畏的开创精神。<br> 除了这些伟大的思想,如果你知道当时他们还关注些什么事情,肯定会吓一跳。<br> 1530年,伊拉斯谟(Erasmus),这位生于荷兰鹿特丹、流芳百世的智者出版了一本小书,名为《论小男孩的礼貌教育》(De Civilitate Morum Puerilium)。与其说那是一本书,还不如说是一本小册子。其中,伊拉斯谟对米开朗琪罗那尊完美雕像所化身的血肉之躯的行为提出了一些忠告。这本书一经面世就轰动热销,单单1530年就再版了12次。之后的150年间,这本书传遍了整个欧洲,1532年被翻译成英语,并分别于1534年、1540年、1554年再版,1536年被翻译成德语,1537年被翻译成法语和捷克语,1620年被翻译成瑞典语,1660年被翻译成荷兰语,1670年被翻译成芬兰语。让人惊奇的是,芬兰人这么晚才接触到现代礼仪。<br> 时至今日,阅读这本小册子依然是一种享受,因为它充满了智慧和趣味,作者的论述沉稳全面又兼收并蓄。我想象着伊拉斯谟去意大利旅行,抬头仰望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眼光划过那精巧紧致的双手,那大理石精雕出的卷发,那大腿至臀部的曲线,以及那柔软的阳具。我想,伊拉斯谟可能摸着下巴,自言自语地说:“哦,太棒了!我身边没有哪个年轻人能与这件完美的作品相媲美,他们不过是人,普通人罢了。”<br> 也就是说,他们全都是动物。伊拉斯谟书中的许多忠告多与身体功能的控制有关。他对有教养的年轻男子提出了一些清晰而简单的礼貌准则:<br> ·放屁:憋着不放会损害健康,因此,如果剐巧身边有人,那就选好时机假装咳嗽蒙混过去。<br> ·口臭:每天早上漱口。<br> ·打喷嚏:转过身去,并且真诚地接受别人祝你健康的关怀。<br> ·打哈欠:捂住嘴巴,然后在胸前画个十字。<br> ·打嗝:有些人每说3个字就会打一个嗝,真让人恶心。<br> ·擤鼻涕:最好是转过身去用手绢擦掉,但别像大象一样发出声响。切忌用袖子擦鼻涕,如果不小心擤到手指上又掉在了地上,记得用脚擦一擦,就当销毁证据吧。<br>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到极致的最佳例证。文明可不单单是建造宏伟的建筑物,或者创造非凡的科技。强调礼貌的重要性,控制自己最低等的动物本能,才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的正道。<br> 恐怕没有人会喜欢被提醒说自己是个动物吧。但还是承认吧,虽然使用肉毒素可以消除皱纹,但却没有人能止住打嗝这种横膈膜的震动,还有到了冬天流个不停的鼻涕,以及做爱时发出的奇怪声响。更稀奇的是,我们现在都可以克隆器官了,却没办法在电影精彩之处压住那一连串的咳嗽。还有,你和新朋友到度假小屋游玩,正想给他们留下好印象,你那汹涌澎湃的腹泻声却穿透薄墙响彻整个小屋。哎,真恨不得永远都不要再见到他们。<br> 现代社会,矛盾无处不在。在一些圈子当中,人类的身体越来越像是实验室中诡异实验的产物:不老,没有皱纹,没有瑕疵,要胖要瘦随心所欲。科学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对抗自然,但即使是好莱坞最精美的明星范本,也无法完全克服身体的实际存在。<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