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302687
  • 作      者:
    钟茂森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诚! 治理家庭是大学问,教导子孙是大经伦!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家训名篇!进行伦理道德和因果教育的基础教材! 《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钟茂森教授讲述》20个小时,计15万字,是钟博士道德学问、涵养功夫的真实呈现。《朱子治家格言》五十四句话,博士每一句都先从事上来开解,以存养学人之仁心,然后再从心上提起我们的正念,升华我们学习的心境,又辅之以生动浅显的古今案例,让我们在细致领会圣贤教诲的过程中,从事上、心上提起观照,为日后的落实找到下手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展开
作者简介

  钟茂森,博士,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1995年毕业于中国广州中山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该校金融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任教四年;2003年移居澳洲,在澳洲著名的昆士兰大学商学院任教四年,担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并获得该校终身聘用。昆士兰大学原定于2007年提拔他为教授,而且多家大学曾高薪聘请他担任首席教授。但是,他淡泊名利,立志走上圣贤教学之路,所以均婉言谢绝。钟茂森博士曾应邀多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布里斯班,法国巴黎,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关于教育与和平的国际会议,介绍和推动中华传统圣贤教育。并在世界各地演讲《明道德、知荣辱》、《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应有的美德》、《和谐之道,以孝贯通》、《百善孝为先》、《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为什么要学习因果教育》等近百场,推动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受到热烈欢迎,有的演讲听众人数高达三四千人。曾应邀参加中国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会,2007年国际道德经论坛和国际儒联会议,并在会议上演讲。钟茂森博士现任澳大利亚净宗学院副院长和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本书由谦德工作室根据钟茂森博士讲述整理。

展开
内容介绍

  《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钟茂森教授讲述》是钟茂森教授道德学问、涵养功夫的真实呈现。《朱子治家格言》54句话,钟教授每一句都先从事上来开解,以存养学人之仁心,然后再从心上提起我们的正念,升华我们学习的心境,又辅之以生动浅显的古今案例,让我们在细致领会圣贤教诲的过程中,从事上、心上提起关照,为日后的落实找到下手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钟茂森教授讲述》,作者朱柏庐,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又名用纯,字致一。本文也称为“朱柏庐治家格言”,或者“朱用纯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讲  克己身心和谐世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这篇文章总共分成五十四句话,第一句话往往是一篇文章里很重要的一句。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非常地简单。“黎明”就是早晨,天刚亮的时候,我们必定要起床了,起床之后要扫地、擦拭,打扫家里各个房间的卫生。“庭除”就是庭院内外,内外都需要整洁。这句话就是告诉你,起来之后要打扫卫生。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内容,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籍,它能够成为传世之作,一般来讲,首句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我们看儒家很多的典籍、很多文章,它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提纲挈领,涵盖了全篇的义理。譬如说,我们刚刚习讲过的《大学》,它首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就涵盖了《大学》之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圣贤之学。
  《论语》二十篇,“学而第一”篇,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也把圣学之道总结概括出来了。我们并非生而知之,所以必定要学。整个圣贤之道就是以“学”字为宗,宗就是纲领。“学而时习之”的“习”就是实践,学了就真干,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行为当中。所以,以习为趣,这个趣有道路的意思,你要真正通晓圣贤的道路,就得实践,学是从理论上明白;把理论付诸行动,这是习的意思。这个“时”是圣学的关键,你能不能成就,你是不是时常在做,常常在做,不间断地在做,不间断地学,不间断地行,知行合一,知行并进,不间断,那么你最终必定成就圣贤。“不亦说乎”的“说(悦)”字,是学的受用,修学圣贤之道得到的果实,是甜美的,这种从内心里涌出来的喜悦叫法喜,它是你学而时习的动力,一句话就涵盖了圣贤之道!自己学,慢慢地别人知道你的学问功夫很好,都向你来讨教,从师于你,那么有朋自远方来,大家一起共学,这是非常快乐的。如果大家不知道你也没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你也不会烦恼,这是真正的君子,绝对不会影响你学习的兴趣,绝对不会打击你实践的积极性。假如你能做到天天“学而时习”,你就能天天“不亦说乎”,这不是涵盖了整部《论语》了吗?《论语》讲什么?就是这句话的衍生而已。
  《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把整个圣贤的学问,这种深奥的义理,给我们解释出来了。“天命”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本觉本善,《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天命就叫做性;“率性之谓道”,“率”就是顺的意思,“率性”就是随顺着自性。循着自性,顺着自性,这个称为道。这个道我们要修,“修道之谓教,”圣贤之教就是让我们随顺自性而修,这是讲到整个圣贤之道!
  《孟子》首句,“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了,“您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利益?”开头就问利益,“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你只要有仁义,还谈什么利益?你有了仁义,便是最大的利益,以仁义治国。这一篇的第一句也总结了《孟子》整篇的义理,《孟子》说什么?就是谈仁义。
  我们来看看儒家的基础教材,《弟子规》第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我在之前对这一句话,讲了11个小时,这整个意思,我们去探寻:“父母”,当然对眼前的父母,我们要尽到孝,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一定要做到,这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希望我们成圣成贤,能成才,能够光宗耀祖,能够扬名后世,这是行大孝,哪个父母不希望?我们一定要成圣成贤,才算是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也泛指一切大众,《弟子规》讲,“事诸父,如事父”,大众对我们有什么希望?我们如何来帮助大众?这也是“父母呼,应勿缓”。所以这一句话,不就是说尽了圣贤之道?因此每一部经典的首句,都是提纲挈领的,万万不可小视。
  本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一句,也是一样,提纲挈领,也是把整篇《朱子治家格言》的义理给提取出来了,也是说尽了圣贤之道。正所谓“一即一切”,一句话涵盖一切义理,看你是不是能够深解义趣。读圣贤典籍,朱熹所谓的,要“虚心涵泳”,要把心虚掉、空掉。仔细地去玩味每一句话的义理,随着我们修学境界的提升,会对这个义理体会得愈来愈深刻。像这第一句话,我在小的时候,就认为它是早上起来打扫卫生,现在回头再看,其中的意思无穷尽。
  ……

 

展开
目录
前言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
第一讲  作者生平内容简介
第二讲  克己身心和谐世界
第三讲  修养身心防心离过
第四讲  节约资源惜福报思
第五讲  事豫则立修心从善
第六讲  俭约奉己积功累德
第七讲  行事有度适可而止
第八讲  淡泊修身勤俭养德
第九讲  德义为公庇荫子孙
第十讲  言行谨慎守心护念
第十一讲  贤淑有德思之无邪
第十二讲  防微杜渐利己利他
第十三讲  祭祀诚心福报根源
第十四讲  经书典籍圣贤之根
第十五讲  持身笃实做人诚意
第十六讲  家道至要莫若教子
第十七讲  非义不敢君子风范
第十八讲  戒酒养德智慧不泯
第十九讲  宅心仁厚施惠贩卒
第二十讲  仁爱助人增长福德
第二十一讲  作善百祥作恶百殃
第二十二讲  违背伦常根枯树亡
第二十三讲  取少予多家族和睦
第二十四讲  家风严谨子孙百世
第二十五讲  听妇乱家愧为丈夫
第二十六讲  重财轻亲非为人子
第二十七讲  嫁女娶妇重义轻利
第二十八讲  谄媚富足不重不威
第二十九讲  傲己骄贫自轻自贱
第三十讲  不争不讼万事兴隆
第三十一讲  言多必失慎养口德
第三十二讲  有恃无恐势倾灾至
第三十三讲  慈心于物恻隐养性
第三十四讲  刚愎自用悔败在后
第三十五讲  颓废懈怠诸事难成
第三十六讲  亲近小人日久必害
第三十七讲  老成持重急难可依
第三十八讲  修道修己不见人过
第三十九讲  处事争论平心自省
第四十讲  真心施与清净有功
第四十一讲  知恩报恩滴水涌泉
第四十二讲  适可而止宽厚仁慈
第四十三讲  富在知足贵在知退
第四十四讲  嫉妒不平怨人害己
第四十五讲  灾祸旦夕当怜勿喜
第四十六讲  真心行善不求世名
第四十七讲  文过饰非错上加恶
第四十八讲  万恶淫首殃及妻女
第四十九讲  暗箭伤人祸及子孙
第五十讲  礼敬谦让和气平安
第五十一讲  愿报国恩乐交国税
第五十二讲  学贵立志志在圣贤
第五十三讲  苟利国家何计己身
第五十四讲  乐天知命随缘行善
第五十五讲  如此修学近乎圣贤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