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社会实践是铸造品格的熔炉,一个人的品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其优劣高低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因此,我们应注重在实践中培育和优化自己的品格,让自己的所作所为留下高尚的标记。一个人不必慨叹生命短暂,“问题不在于你的寿命有多长,而在于你活得有多高尚”,我们怎能不向着高尚大步迈进呢?以义导利君子役物
战国时期,齐国贤士鲁仲连游历赵国,正逢秦军围攻赵国国都邯郸。魏国迫于压力,派辛垣衍到赵国劝赵王尊秦为帝,以求秦国罢兵。鲁仲连阻止赵王屈辱求和,斥责辛垣衍的为虎作伥,并出谋划策,说服且促成赵、魏两国联合抗秦,秦国因此而撤军。事后,赵国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面对奉上的千金之礼,鲁仲连哈哈大笑地谢绝:“杰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晋代诗人左思曾以“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称赞鲁仲连的“义不帝秦”风范。
人生天地间,转瞬来去。活着,就应该珍惜时光,尽情地享受生命,细心地体验生活的美好。其实,人在生命的旅途中,能够满足自己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人的生命价值如何,这就要看自己懂不懂“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的道理,能不能睿智地崇尚精神追求之“义”,正确地谋取物质追求之“利”。
“事无大小,皆有义利。”“义”与“利”,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之中,义利关系是一切社会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意义。自古以来,虽然人们对义、利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但“以义导利”,“义主利从”,总是处于一种主流观念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据《南宋群贤小集》记载,宋代宰相韩健胄当权时,极力网罗四方名士作为自己的党羽。他曾筑南园,企图拉拢诗人杨万里为他写篇《南园记》,并许以高官厚禄。但杨万里见利思义,断然拒绝:“官可弃,利不取,记不可作也。”韩侂胄很是生气,只得改令他人作记。韩伲胄当权15年,杨万里赋闲在家15年,始终不肯趋附于他。
“崇义”与“谋利”,如同世界上许多事物一样,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利,是义产生的基础;义,对利有指导和制约的作用;义、利之间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不能因为贪恋利益的灯盏之闪,而熄灭了心灵的信仰之火,暗淡了精神的理性之光。一个人认清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就能知荣辱,懂取舍,明得失。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值心而言,触情而行”,其自然淳真的人格,被人们誉为“方中之美范,人伦之胜业”。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昭的重要谋士钟会轻衣肥乘,率众来访。当时嵇康正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钟会不予理睬。钟会等候很久见没有回音,悻悻地准备离开。这时,嵇康淡淡地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尴尬地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义”,体现着社会大众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之本。一个人可以有名利之心,但不可为名利所困惑,更不能为名利所驱使,以致见利忘义。荀子认为:“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天子、诸侯;内心反省注重了,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一个人在义利面前能以义待利,就可身劳心安,君子役物。英国道德学家斯迈尔斯在《成功的力量》中也有真诚的劝告:“当有的人靠溜须拍马换来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时候,你要善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因他人的这些成就而痛苦;当你看到有些人为了名利像狗一样地爬行的时候,你要能顶住世俗的压力,敢于特立独行,出淤泥而不染。”
春秋时期,鲁国的黔娄很有学问,曾著书数篇,虽然家徒四壁,却砺志苦节,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从不跻身那种追名逐利的行列,对于别人的厚赠,也一概拒绝接受。他依道而行,活得心安理得。黔娄死后,因家贫如洗,盖体的被子太短,不能盖满全身,有人建议将被子斜放以盖住全身,黔娄的妻子说:“斜之有余,不如正之不足。先生生前不斜,死后斜者,不是先生之意。”东晋诗人陶渊明曾赋诗咏叹:“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曾经说过:“黄金的价值在于它的物质重量,人的价值来自精神力量。”人生的目的,并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面对现实,去努力崇义尚道,身任天下,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一个人面对义和利,该如何作出选择呢?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无疑是我们在处理“崇义”与“谋利”关系时,应该谨记与遵循的原则。
英国天文学家布拉法莱,曾被任命为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当时,英国女王要为他加薪,布拉法莱婉言谢绝说:“如果这个职位一旦可以带来大量收入,那么以后到这个职位来的将不是天文学家了。”一个人为人处世如果这样以道德修养为重,“穷不失义,达不离道”,那就能够“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生活中的“义”与“利”是相关相连、相生相长的,我们应善于树立“以义待利”、“义利双行”的生活观。其实,每个人活着都有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