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人和谐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467218
  • 作      者:
    路日亮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路日亮,1954年1月生,山西大同人,现任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是价值哲学、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近年来先后主持、参加各类课题20多项,独著、主编、参编著作、教材等20多部,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美育》、《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全球化与人的发展》等;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在教学、科研方面获北京市等有关部门奖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天人和谐论》应时代之呼唤,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背景,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上,力图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充分耦合中、西、马哲学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以新的视角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天人和谐论”作为逻辑起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在理论挖掘和创新的基础上,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构想。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天人和谐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探索
第一节  导论
一、天人和谐的涵义
二、究“天”之理
三、天人和谐发展观的历史过程
四、建构天人和谐论的意义

第二节  天人和谐论的基本内容
一、天人和谐论的内涵
(一)天人和谐论是一种新的生态观
(二)天人和谐论是一种新的价值观
(三)天人和谐论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四)天人和谐论是一种新的文明观
(五)天人和谐论是一种新的消费观
(六)天人和谐论是一种新的道德观
(七)天人和谐论是一种新的自然观

二、天人和谐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
(一)天人和谐论的基本特征
(二)天人和谐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人和谐论
一、远古时代朦胧的天人和谐思想
二、“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三、“三才”、“四大”的有机自然观
四、“和实生物”的普通联系观
五、“物无贵贱”、“民胞物与”的生态平等论和生态价值观
六、“道法自然”、“与天地参”的天人和谐论

第二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背景
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当代诉求
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自然与自然界
一、自然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自然的涵义
(二)古代哲学对“自然”的理解
(三)近现代哲学对“自然”的理解
(四)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理解
二、人与自然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第三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一、原始文明时期:人与自然是一种原始混沌的和谐
二、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是一种初级状态的平衡关系
三、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是一种征服利用的对抗关系
四、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是一种在对抗中趋于和谐的关系

第四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把握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展开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涵义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互动转换

第三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
(一)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扬弃和批判
(二)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劳动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机制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五、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
第四章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内涵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遵循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四节  天人和谐与和谐社会构建
一、和谐社会与天人和谐
(一)和谐社会的涵义
(二)天人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天人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要求
(一)必须认识和把握生态环境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二)必须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全面科学的认识
(三)必须对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调节
(四)必须充分体现人的自由解放和理想价值

第五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诠释
第一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述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称谓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第二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背景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第三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变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形态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成熟形态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

第四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生态危机理论
二、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评析

第六章  生态文明对天人关系的新发展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演进与环境衍化
一、古文明的起源与自然环境
二、古文明的消亡与自然环境
三、文明延续的生态因素

第二节  生态与生态文明
一、生态与生态学
二、文明和文化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的内涵

第三节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
一、生态文明的结构要素
二、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三、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生态文明的基础
一、生态文明的实践基础
二、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第五节  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
二、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第六节  生态文明的构建
一、生态文明构建的经济层面
二、生态文明构建的政治层面
三、生态文明构建的文化层面
四、生态文明构建的社会生活层面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