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啬是“三宝”的另一要素,“俭,故能广”①,统治者持守俭德,才能富国强兵,民众地广。《老子》将俭奉为治国和养生的根本法则:“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②治人即统治百姓,事天即奉养天赋之身心。而所谓“啬”,则是指俭约不奢,爱惜财物,节制过分的物质享受欲望。在老子看来,俭约不奢既是为政之德亦是全生之道,持守俭啬之德,就能在灾祸来临之前及早服从于道,而及早服从于道就是厚积德。如此,则能战无不胜,就能掌握国家政权。懂得了这一道理,以之治国则可长治久安,用于治身则可生命长存。需要指出的是,道家所主张的“寡欲”,不是不加区别地减省一切欲望,而主要是节制过度的感官享乐欲望或财富名位等个人私欲。
值得指出的是,道家倡导崇俭抑奢,首先是针对封建统治者而提出的道德要求,在这一方面,道家的立场较儒家更为合理。众所周知,孔子的俭奢观是以“礼”为标准的,衣食住行的俭奢与否是严格按照封建等级而规定的,处于尊位的封建统治者在生活上的种种豪华铺张之举往往是合乎封建礼制的,因此也就具有道德正义和伦理合理性。可见,由这一道德标准出发,崇俭抑奢这一道德要求主要是针对处于卑贱之位的普通民众和品级低微之官员而非约束君主和高官权贵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