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成都私立国学学校——尚友书塾
我们追溯四川国学的历史是不应忽略成都尚友书塾的。尚友书塾是刘氏创办的,它的渊源自清代道光六年(1826)刘沅在成都讲学。刘沅,字止唐,学者称槐轩先生,四川双流县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刘沅于乾隆五十七年由拔贡中试举人,此后他曾三次参加会试皆落第,遂绝意进取,从事学术著述。嘉庆十二年(1807)迁居成都纯化街,因住宅多植槐树,因名槐轩。道光六年(1826),清廷选授刘沅任湖北天门县知县,刘沅已经五十九岁,厌倦仕途而未就任。后朝廷改授国子监典簿的虚衔,他仍在成都讲学以终,卒于咸丰五年(1855)。门人编集其著述为《槐轩全书》,咸丰至民国问有刊本行世,计收《四书恒解》十一卷,《诗经恒解》六卷,《书经恒解》六卷,《易经恒解》五卷,《周官恒解》六卷,《礼记恒解》四十九卷,《仪礼恒解》十六卷,《春秋恒解》八卷,《史存》三十卷,《庄子约解》四卷等共三十种。刘沅解释儒家经典是在训诂的基础上阐发义理,超然于今文与古文经学狭隘的门户见解。他注重探究天道号性命之理,强调增进道德修养以保全人的本性。其子刘梖文在清末民初创办十二学堂;其孙刘咸焌,为光绪癸卯(1903)举人,继续办学,于1915年在成都纯化街延庆寺内,创办明善书塾,1918年改名为尚友书塾,取尚论古人之意。
刘咸忻,字鉴泉,号宥斋,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成都纯化街祖宅。他在五六岁时从父亲刘梖文学习,承传家学。1914年父亲去世,他已十八岁,从兄刘咸悛受业,研读《汉书》和《文史通义》;1916年任塾师,1918年著成《汉书知意》四卷,学术思想基本上形成特点,遂主持尚友书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