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统计<br> 何谓统计?即搜集同类之人物事实,以时代、籍贯、等次、学派、经历、发见等分别之,综合为种种数目,而观其大较,俾知兴衰变化之绩也。简言之,即观察各种事物之平均状况而已。晚近此种方法应用最广,无论何种学术,何种事实,莫不列为种种统计表,吾人欲研究此种学术,或欲考察此种事实,只须观其统计表,则其本来之面目,无不了然于心目中。如欲考察现代社会之状况.则一检统计年鉴,即可知之矣。此统计方法,所以为学术界所重视也。<br> 研究国学,应用统计方法者,最早当推汉之班固。班氏于《汉书》中列有《古今人表》,自太吴宓羲氏起,至嬴秦灭亡止,凡见于典籍中之人物.分列九等.比较而观察之。虽其分别等次,全用主观,本不足为凭;又上上以至下下,其界限本难区别,圣仁智愚之标准.亦随时代环境而转移,毫不足依据。然吾人观察此表,可以见儒家品评人物之一般;至少亦可窥见孟坚一人之学识。<br> 数年前提倡平民教育之时,教育家如陶知行、晏阳初等,皆主张平民课本中所用之字,应有一定之限度。于是搜集小学教本、通俗小说、报章、尺牍等最习见之字,统计各字发见之次数,最后选得发见次数多者千余字,编成课本。此亦应用统计方法之一也。厥后余编纂《平民字典》之时,亦应用此方法,而选得习见者四千余字,列入《平民字典》之中。后余阅读各种浅近书籍之时,又时时检查书中之宇,曾否收入字典之中,则已收入者实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于是益信统计之方法,对于吾人研究学术,为至有功效也。<br> 第一节前人已作之统计<br> 统计方法虽可应用于国学全部,然究以应用于史学方面为最有效.且有无穷之意味。清初顾栋高应用此法,撰《春秋大事表》五十卷,以全部《左传》之事迹,分类归纳而统计之,为时令、朔闰、长历拾遗、疆域爵姓存灭、列国地理犬牙相错、都邑、山川、险要、官制、姓氏、世系、刑赏、田赋、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王迹拾遗、鲁政下逮、晋中军、楚令尹、宋执政、郑执政、争盟交兵、城筑、四裔、天文、五行、三传异同、阙文、吞灭、乱贼、兵谋、引据、杜注正伪、人物、列女四十表。旁行斜上,经纬成文,使参伍错综者尽归于条贯,学者一检其表,而春秋时之现状,灿若列眉,了如指掌矣。<br> 近时丁文江、梁启超应用此法而统计历史上人物之籍贯及古世探求佛学之人物,颇有趣味。今介绍丁氏之说于下,以为学者统计方法之参考:<br> 丁氏将《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中有传之人物,调查其籍贯,分配之于现今之各省;再将列传之总数、按照各省之人数,列成百分率。便如两《汉书》共传六百六十五篇,计河南人二百零九.得百分之三一点四三。山东人一百十八,得百分之一七点七五。湖南仅二人,得百分之零点三。福建仅一人,得百分之零点一五。广东、云南、贵州等则并一人而无之。全表皆用此方法推算。于此表中.可得数条最后之原则:<br> (1)凡帝都所在之地,人物往往特多。例如后汉之河南,得百分之三十七而强,唐之陕西,得百分之二十一而强。北宋之河南,得百分之二十三而强。南宋之浙江,得百分之二十二而强。但其中有两例外,即前汉之陕西,仅得百分之十,居第四位。明之直隶,仅得百分之七,居第五位。此盖开国之初,功臣卿相,大抵丰、沛故人,非异地人所得而拟也。<br> (2)南北升降之迹甚为显著。如山东、陕西、直隶、山西等省,汉、唐时平均比例,皆在百分之十以上,多者至百分之二三十以上。宋、明以后,皆降至百分之十以下,平均不过百分之五六。中唯河南尚得保持平度,然亦有降下之趋势;反之,如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省,汉、唐时百分比例甚少,以次渐升,至明则皆升至百分之十以上。此种现象,盖与宋南渡后南方之人工开发,及蒙古侵入后北方之铁蹄蹂躏皆有关系也。然人民之自身猛进及退萎之精神.要亦不容忽视。<br> (3)原则上升降之数,皆由渐变,然其间亦有突进者。例如四川在前汉不及百分之二,后汉忽升至百分之六。浙江在唐以前不过百分之二三,北宋忽升至百分之八,南宋忽升至三百分之二十三。江西在唐以前不满百分之一,北宋忽升分之五以上,南宋忽升至百分之十三以上。福建情形,与江西略同。此种现象,盖因上列诸省,其初本离文化中心点辽远,不易被及。然经数千年之酝酿,已有勃发之势;故一经文化接触,遂突然而前进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