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204206
  • 作      者:
    沈恒根,苏仕军,钟秦主编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是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工程硕:十研究生教育核心教材之一。《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工艺、设备与应用实例。全书共16章。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危害、性质、迁移扩散,大气污染源控制的理论与方法,颗粒污染物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设备的设计与选型,常见于业废气污染物以及主要气态污染物(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控制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设备的没汁与选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调试与运行管理;还介绍了垃圾焚烧尾气净化、燃煤电站锅炉的烟气静电除尘、烟气脱硫、烟气脱硝等于程实例。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兼具系统性、新颖性、工程性和实用性,可作为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研究、设计与运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4.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几乎不溶于水,在空气中不容易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故可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一氧化碳属于内窒息性毒物。一氧化碳是煤、石油等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吸烟也被认为是一氧化碳污染的来源之一。长时间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乃至对后代均有一定影响。
    5.碳氢化物
    碳氢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石油和煤燃烧的废气及挥发性有机溶剂等。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物质,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
    6.甲苯、二甲苯
    甲苯主要来源于一些溶剂、香水、洗涤剂、墙纸、粘合剂、油漆等,吸烟也产生甲苯。甲苯进入体内以后约有48%在体内被代谢,经肝脏、脑、肺和肾最后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二甲苯来源于溶剂、杀虫剂、聚酯纤维、胶带、粘合剂、墙纸、油漆、湿处理影印机、压板制成品和地毯等。吸人二甲苯,可造成食欲丧失、恶心、呕吐和腹痛,可使知觉丧失,伴有记忆丧失,有时可引起肝肾可逆性损伤。二甲苯也是一种麻醉剂,长期接触可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大气及大气污染
1.2 大气污染物及其对人的危害
1.3 我国大气污染简况
1.4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法规与标准
1.5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对策
1.6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信息与文献源

第2章 大气污染物产生量的计算
2.1 现场实测法
2.2 物料衡算法
2.3 排污系数法
2.4 类比分析法
2.5 通量产生量的估算方法
2.6 浓度反推法

第3章 污染物源控制
3.1 污染物扩散过程
3.2 降低污染物的方法
3.3 密闭空间污染物的气流控制法
3.3.1 密闭罩
3.3.2 柜式排风罩(通风柜)
3.4 敞开空间污染物的气流控制法——外部吸气罩

第4章 粉尘和烟气的性质及其影响
4.1 粉尘的基本性质
4.1.1 粉尘的分类
4.1.2 粉尘的粒径
4.1.3 粉尘物理化学特性
4.2 气体的基本性质
4.3 烟气理化性质

第5章 袋式除尘技术
5.1 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5.2 袋式除尘器的主要类型
5.3 袋式除尘器的主要特点
5.4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5.5 主要技术指标
5.6 袋式除尘器的选用步骤

第6章 电除尘器技术
6.1 工作原理
6.1.1 气体的电离
6.1.2 粒子荷电
6.1.3 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
6.2 除尘系统的设计
6.2.1 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计
6.2.2 排灰装置
6.2.3 电源的选型
6.3 设备与部件
6.3.1 电除尘器的基本类型
6.3.2 收尘极系统
6.4 粉尘比电阻
6.5 常见的几种电除尘器
6.5.1 管式电除尘器
6.5.2 敞开式抑制烟尘措施
6.5.3 电袋复合式除尘器
6.6 电除尘器的运行管理
6.6.1 电除尘器的安装
6.6.2 设备管理
6.6.3 电除尘器运行操作
6.6.4 电除尘器的维护
6.6.5 电除尘器的检修

第7章 机械预除尘技术
7.1 沉降室
7.1.1 重力沉降室
7.1.2 惯性除尘器
7.2 旋风除尘器
7.2.1 旋风器的结构
7.2.2 旋风器的使用
7.2.3 压力损失计算
7.2.4 除尘效率计算
7.2.5 旋风器选用

第8章 吸收和吸附法控制有害气体原理
8.1 吸收和吸附法的适用范围
8.2 吸收法控制有害气体原理
8.2.1 吸收法基本原理
8.2.2 吸收工艺
8.3 吸附法控制有害气体原理
8.3.1 吸附原理
8.3.2 吸附剂
8.3.3 吸附工艺
8.4 吸收和吸附设备的选型
8.4.1 吸收设备
8.4.2 吸附设备

第9章 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9.1 脱硫技术基本原理
9.2 燃烧前脱硫技术
9.2.1 物理法
9.2.2 化学法
9.2.3 微生物法
9.3 燃烧中脱硫技术
9.3.1 工业型煤固硫技术
9.3.2 循环流化床燃烧脱硫技术
9.4 烟气脱硫技术及装置
9.4.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及装置
9.4.2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及装置
9.4.3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及装置

第10章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10.1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基础
10.1.1 氮氧化物的性质
10.1.2 NOx的形成机理
10.2 燃烧时氮氧化物减排技术
10.2.1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
10.2.2 燃料分级燃烧技术
10.2.3 高级再燃技术
10.2.4 烟气再循环技术
10.2.5 低过量空气燃烧技术
10.3 燃烧后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10.3.1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10.3.2 热力脱硝技术
10.3.3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10.4 其他氮氧化物处理技术
10.4.1 液体吸收法
10.4.2 吸附法
10.4.3 等离子体去除法
10.4.4 生物法
10.4.5 小结

第11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系统及设计
11.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概述
11.1.1 设计原则
11.1.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11.1.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内容与设计程序
11.2 高温烟气的冷却
11.2.1 高温烟气冷却方式
11.2.2 烟气冷却过程的计算
11.2.3 烟气冷却过程的设计原则
11.3 集气罩设计
11.4 除尘系统的设计
11.4.1 除尘系统的构成.分类及选择
11.4.2 除尘系统的设计程序
11.5 管道系统的设计
11.5.1 管道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11.5.2 管网的压力平衡
11.5.3 管网的布置
11.5.4 废气净化系统风量的确定
11.6 风机的选择.安装与运行调节
11.6.1 风机的类型
11.6.2 风机的性能参数
11.6.3 风机的命名
11.6.4 风机与配套电机的选择
11.6.5 风机的安装
11.6.6 风机的运行调节
11.7 烟囱的设计
11.7.1 烟囱直径
11.7.2 烟囱的高度
11.7.3 烟囱的设计原则
11.8 净化系统的防爆.防腐与防振
11.8.1 净化系统的防爆
11.8.2 净化系统的防腐
11.8.3 净化系统的防振
11.9 系统的调试及运行维护管理
11.9.1 调试
11.9.2 运行调节
11.9.3 日常运行管理

第12章 工业烟气污染物控制工艺及设计
12.1 燃煤电站锅炉烟气电除尘
12.1.1 火电厂的燃料构成及特点
12.1.2 电厂粉尘污染治理
12.1.3 火电厂除尘设备的选择
12.2 矿热炉
12.3 水泥窑
12.3.1 回转窑
12.3.2 机械立窑
12.4 铸造
12.4.1 工艺简介
12.4.2 铸造车间常用参数
12.4.3 产生污染物的主要设备

第13章 垃圾焚烧过程大气污染物的生成和控制
13.1 二噁英的产生与控制
13.1.1 二噁英的产生
13.1.2 二噁英类毒性当量(TEQ)
13.1.3 二噁英的控制
13.2 HCl的生成与控制
13.2.1 HCl的生成
13.2.2 HCl的控制
13.3 垃圾焚烧过程中NOx和SO2的产生与控制
13.3 1NOx的生成
13.3.2 SO2的生成
13.3.3 垃圾焚烧过程中几种典型污染控制技术
13.4 垃圾焚烧过程中颗粒物.重金属的控制
13.4.1 颗粒物的产生机理与控制
13.4.2 重金属的控制
1.3.5 垃圾焚烧过程中CO的产生与控制
13.6 垃圾焚烧污染控制设计要点
13.7 垃圾焚烧厂实例

第14章 大气污染物的流动扩散
14.1 气象要素对污染物大气扩散的影响
14.1.1 风对污染物大气扩散的影响
14.1.2 湍流对污染物大气扩散的影响
14.1.3 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大气扩散的影响
14.2 污染物的大气扩散模式
14.2.1 高斯扩散模式
14.2.2 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
14.2.3 熏烟扩散模式
14.2.4 扩散参数的确定
14.2.5 烟气抬升高度的确定
14.3 烟囱的设计计算
14.3.1 烟囱高度的计算
14.3.2 烟囱出口直径的计算

第15章 工业烟气污染物控制设计实例
15.1 案例1——电除尘器的选型计算和设计实例
15.1.1 设计依据和内容
15.1.2 电除尘器选型计算
15.1.3 电除尘器的保温和防腐
15.1.4 电除尘器的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
15.1.5 电气
15.1.6 工程概算
15.1.?工业卫生与安全消防
15.1.8 劳动定员
15.2 案例2——循环流化床烧结烟气脱硫工程实例
15.2.1 概述
15.2.2 设计方案
15.2.3 设计计算
15.2.4 循环流化床系统的其他构件
15.2.5.系统阻力计算与风机的选择
15.3 案例3火电厂锅炉烟气脱硫工程实例——扬州发电有限公司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
15.3.1 概况
15.3.2 FGD系统设计依据
15.3.3 技术标准及脱硫系统性能指标
15.3.4 烟气脱硫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及其功能
15.3.5 项目实施情况
15.3.6 调试及效益分析
15.3.7 问题及解决方案
15.3.8 加强对脱硫系统运行的管理
15.3.9 脱硫系统主要设备及规范
15.4 案例4——燃煤电站锅炉烟气选择性触媒还原脱硝(SCR法)工程实例
15.4.1 福建漳州后石电厂概况
15.4.2 后石电厂烟气脱硝流程及设计参数
15.4.3 SCR法脱硝工艺设计中应注意的典型事项
15.4.4 SCR法脱硝工艺工程应用小结与展望

第16章 实验
16.1 实验1——环境空气质量测定
16.1.1 环境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PM10的测定
16.1.2 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16.1.3 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16.2 实验2——粉尘粒径分布测定实验
16.3 实验3——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质量法)
16.4 实验4——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浓度法)
附录A 干空气的物理参数
附录B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附录C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