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学入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18010
  • 作      者:
    蒋梅笙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br>  ——陈寅恪

展开
内容介绍
  学问者,天下之达道,无所谓国界也。学而限之以国,前既无据,后亦恐不复存;第处此寰球大通,文化糅合之世,学科灿列,泰半来自欧美。青年学子,震其新奇,叹其奥赜,动辄目眩心醉,谓天下之美,尽在于斯,而忘其国内之自有瑰宝。<br>    章(太炎)书综贯有余,而部居不别;又嗜奇太甚,或武断而失其真,不足为后进师法。钱(穆)书准时代叙述,目次井然,较易赅括;顾工于修辞,而事多漏略;勇于自信,而失之偏蔽;皆未足称为善本。
展开
精彩书评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br>  ——陈寅恪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经学<br>  第一节 经籍之名<br>    古无经之名也。尼山设教,曰《书》、《诗》,曰《礼》、《乐》,皆不名经。至《易》为卜筮之书,秦火所不禁(秦焚之书,但曰:“《诗》、《书》、百家语”);《春秋》为列国史之通称,孔子因而不改(《晋语》:“羊舌胖习于《春秋》。”《墨子·明鬼》篇:“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云云。是不独鲁史称《春秋》之证),更无称经之说。《苟子》始以《诗》、《书》为经,而不及其他。自兹以后,“传”、“注”渐兴,乃各尊本书日经。是则经者,对“传”与“说”而言;无“传”与“说”,则不谓经也。《墨子》有《经》上下,《经说》上下,说所以释经,故谓其师说为经也。章实斋云:“因传而有经之名,犹因子而立父之号。”故经名之立,必在“传”、“注”盛行之后;墨家首称之,诸家沿用之。而《诗》有《故训》(毛亨撰),《书》有《传》(孔安国撰),因亦尊之日经。后且偏及于群圣百家之书也(《庄子·天运篇》有六经之说,恐属后人羼入)。<br>    至于汉初,然后以《易》、《诗》、《书》、《礼》、《乐》、《春秋》,并称为六经,或日六艺(与《周礼》保氏所教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名同实异)。后以《乐经》亡失,故止称五经,东汉时,又加入《论语》,仍分《礼》、《乐》为二,称为七经(宋刘敞以《诗》、《书》、三礼、《公羊传》、《论语》为七经,清圣祖又以《易》、《书》、《诗》、《春秋》,三礼为七经。是七经有三说也)。唐于五经之外。使人分习《周礼》、《仪礼》、及《公羊》、《毂梁》二传。因谓之九经;宋时,进《孟子》为经,因以《孝经》、《论》、《孟》、《周礼》,合之五经而称九经,是九经亦有二说也。《宋书·百官志》则以《易》、《书》、《诗》、三礼、三传各为一经;合《论语》、《孝经》为一经;使国子助教十人分掌,而统称为十经。《庄子》有“孔子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之说,十二经者,或释为六经六纬;或释为《周易》上下二经。及孔子所作之十翼;或又谓指《春秋》十二公经者,皆臆测无确证。唐开成(文宗年号)间,立石国子学,于九经之外,加入《孝经》、《论语》、《尔雅》,综称为十二经,至宋列《孟子》入经部,十三经之名,始永定不变焉。<br>  ……
展开
目录
引言<br>第一章 经学<br>第一节 经籍之名<br>第二节 易之大义<br>第三节 书之大义<br>第四节 诗之大义<br>第五节 三礼大义<br>第六节 春秋三传大义<br>第七节 论语大义<br>第八节 孟子大义<br>第九节 尔雅大义<br>第十节 孝经大义<br><br>第二章 诸子学<br>第一节 总论<br>第二节 儒家<br>第三节 道家<br>第四节 法家<br>第五节 名家<br>第六节 墨家墨子<br>第七节 杂家<br>第八节 结语及附录<br><br>第三章 秦之反经学<br>第四章 两汉传经学<br>第一节 总记<br>第二节 易之授受<br>第三节 书之授受<br>第四节 诗之授受<br>第五节 礼之授受<br>第六节 春秋三传之授受<br><br>第五章 汉末之新学说<br>第六章 魏晋玄学<br>第七章 南北朝隋唐之经学佛学<br>第八章 宋明理学<br>第一节 理学之先驱<br>第二节 周子<br>第三节 邵子<br>第四节 张子<br>第五节 明道程子<br>第六节 伊川程子<br>第七节 朱子<br>第八节 陆象山<br>第九节 叶水心<br>第十节 王阳明<br>第十一节 结论<br><br>第九章 清代考证学 <br>第十章 史学大略<br>第一节 史学溯源<br>第二节 史之总目<br>第三节 史之类别<br><br>第十一章 文学大略<br>第一节 引言<br>第二节 散文与韵文<br>第三节 诗<br>第四节 词<br>第五节 剧曲<br>第六节 小说<br>第十二章 最近学术思想<br>编者赘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