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域景观治理理论基础
水域景观治理涉及环境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生态伦理学、旅游规划学、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因此,这些学科的相关原理构成了水域景观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经济学
(一)含义与研究范围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分支。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在剖析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时,意识到传统的经济理论难以解决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种种经济手段和市场工具,逐步形成了环境经济学。
水域景观治理也、涉及治理成本的经济适用性问题。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必须认清环境在经济系统中的功能。一般认为,它们的经济功能有以下三种:
第一,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与休闲娱乐的场所。环境的类型、分布和质量对人类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
第二,环境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的排放场所和自然净化场所。
第三,环境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物质条件。例如,水域环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饮水质量,也是水生动植物生长的场所,为人类提供水产品。
除了上述三种经济功能之外,一定的环境还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作为生物,人类的生存同样需要特定的环境,如经过地球大气层选择和吸收的阳光、特定质量的空气和水源等。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人不是单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如果经济系统的运行要以损害人类自身的生存为代价,那么,对人类来说,这种经济系统就毫无意义。所以,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换句话说,维持一定的生存环境,是经济系统运行的约束条件。
由于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着上述关系,因而当环境问题影响到经济运行时,它们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括地说,环境经济学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是否面临环境方面的约束?
第二,如果上述约束确实存在,如何正确地加以衡量?
第三,人类应该从什么样的前提出发,来解决环境问题?
第四,从经济的角度,可以对环境问题采取哪些对策?这些对策有何利弊?
(二)研究特点
环境经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定价方法的研究较为发达。从A.M.弗里曼l979年出版的《环境改善的效益:理论与实践》,到1989年出版的R.C.米契尔和R.T.卡森的《运用调查方法估价公共产品:意愿调查评估法》,再到1993年出版的由R.J.考普和V.K.斯密主编的《自然财产价值评估》以及同年出版的A.M.弗里曼的《环境和资源价值的衡量:理论和方法》,定价方法成为环境经济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
过去,学者们认为,为了保护环境,企业和消费者应该作出牺牲;为了子孙后代,当代人应该作出牺牲。似乎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两个目标之间只能选择一个。后来,国外的环境保护工作者认识到,保护环境仅仅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之一。如果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一部分环境保护工作者开始改变做法。他们到企业去,给企业做咨询,帮助企业抓住保护环境给企业发展带来的赢利机会,说服企业采用既可以赢利,又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办法。
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不惜成本地使用最新技术,治理大范围的水域景观,是不现实的。采用成本较低的适用技术组合,配以恰当的法规和政策,才是明智之举。
二、城市经济学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研究城市经济产生、发展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城市水域景观质量与城市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一方面,当经济活动量超出水域景观存载能力时,水质就会逐步恶化,水域景观也会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城市经济活动产生的收益,也可以为水域景观的治理与保护提供资金,促进水域景观的改善。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可集中归结为六个主要的领域: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环境、城市经济效益、城市经济区域、城市经济管理。
(二)学科发展现状
国外的城市经济研究以解决城市问题为出发点和己任,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实际问题的解决。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生产要素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程度,一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该国的资源禀赋,还取决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因此,原本研究一国内部城市问题的城市经济学研究,其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要素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区位选择研究从传统的本国空间研究,扩展到全球(特别是对跨国企业而富)范围内的比较竞争;资源配置研究从如何发挥一国静态比较优势转向如何利用国际资源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城市密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从单纯的城市圈经济协调,转向城市圈域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国际间的竞争与协调。这些研究扩大了城市经济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加大了研究的难度和深度。
国内的城市经济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才起步,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我国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和城市经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者探讨了城市经济运行规律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城市问题及城市经济政策;探讨了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与区位选择、城市经营、城市治理、城市交通、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城市化问题及日渐发展的城市圈经济给予了密切关注。近年来,城市能源、交通、环境、水资源等,也逐步进入城市经济研究者的视野。
(三)主要观点
1.城市化模式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城市化的实现是市场主导化的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城市化并非是单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而是要形成以某一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落或城市圈;城市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功能互补的关系。
2.城市经营与管理活动,是政府对城市空间内有形与无形资产进行的企业化运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城市经营与管理活动盘活城市资产,特别是充分利用城市中日益短缺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城市经营与管理筹集资金。
3.城市竞争力包括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五方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可分解为硬分力和软分力,硬分力侧重于评价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软分力则用来衡量城市的人文环境以及制度创新能力等。
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包括水域景观质量,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三、生态伦理学
(一)生态伦理学内涵
“伦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研究道德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而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因此,生态伦理学就是这两门学科的边缘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人与大自然(包括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人对于大自然应具有的优良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学科。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要求是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其实践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它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一个可靠的道德基础。
(二)生态伦理学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大系统
自然界,包括各种生物系统和生物栖息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有机体,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人与其他物种一样,都是大自然这个相互依赖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质量,都不仅依赖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物理条件,还依赖于它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生命或生命共同体的重大变化或灭绝,都会通过系统结构对其他生命或生命共同体发生影响。如果我们打破了与地球生命网的联系,或对生命网的干涉过大,就是摧毁我们追求独特的人类价值的机会。因此,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生物成员,人与其他生物一样,生活、生存都离不开大自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