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数据共享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57895
  • 作      者:
    朱坚,翁燕波,高占国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杨金忠,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生,1975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留校任教4年,主要从事地下水动力学和地下水资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l979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攻读研究生,主要开展饱和-非饱和土壤中水分和溶质运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l982年和l 986年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1991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美国、澳大利亚进行多年合作研究。长期从事渗流理论、溶质运移理论、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污染防治、灌溉排水理论、农田水利、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饱和-非饱和介质中的水分运动、溶质运移、数值模拟方法和随机理论的研究颇具特色。主持和参加了三十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教委基金等课题,已发表论文l50余篇,主编和合作编写专著五部,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数据共享研究》是宁波市科技局项目“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平台”成果的全面总结和升华,系统地介绍了平台建设思路和总体构架,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选取依据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共享系统和评估系统的目标、结构设计、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的实现,共享平台的部署和应用,以及对平台下一步发展的展望。<br>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数据共享研究》可供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和数据共享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与生态环境监测及质量评估密切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种群比较单一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许多优势种是经过长期选育,按照人们的意愿种植的,根据生产需要,农田中除农作物外,对其他动物一般都需要加以抑制甚至清除。<br>    2)比较脆弱  由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较少,结构单一,以致相互制约、自动调节的内在反馈能力明显削弱,系统稳定性降低。<br>    3)物质流动量大  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物质大量输入和输出的系统,大量的农产品作为商品输出,使得营养元素离开该系统,剩下的参与再循环的物质大量减少,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向该系统内部输入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br>    4)抗逆能力差  由于作物种群单一,整个系统调控能力降低,对水、旱、风和作物病虫害等的抵抗力减弱,常常因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引起产量的剧增或骤减。<br>    (4)河流生态系统<br>    河流生态系统是指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是陆地和海洋联系的纽带,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br>    1)河流形态多样性:河流形态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这是因为河流的蜿蜒性形成了急流与缓流相间,形成了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河滨植被与河流植物;而上中下游生境的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br>    2)河流结构整体性:在一个淡水域中,各种生物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结构。<br>    3)自我调控、净化与修复能力: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同种生物种群间、异种生物种群间在数量上的调控,保持着一种协调关系。在外界干扰条件下,通过自我修复,保持水体的洁净,从而使淡水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r>    (5)海岸带生态系统<br>    海岸带生态系统是指受海陆气候交互作用影响的过渡地带内,由独特的景观生态条件、强烈的边缘效应、多种营养物质汇聚的一个复杂、开放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它不但为大量的生物种群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能力,也为人类的栖息创造了最佳境地。<br>    1)海岸带空间范围划分的难度性。有关海岸带范围,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我国科学家认为,海岸带范围的外界应是海水波浪和潮流对海底有明显影响,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最频繁出入的区域以外,其内界应包括特大潮讯涉及的区域,河口海岸则为海水入侵的上界。后来把海岸带的外界规定为向海洋延伸一15~一10 m等深线,其内界规定为向陆地延伸10 km左右。<br>    2)景观结构的多样性。海岸带组成成分复杂,经常由多种生态类型组成,且在不同的海岸带有不同的表现。从景观上讲,海岸带没有单一的基质,而是由两种基质构成,其一是海洋,而其他景观因地而异,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绪论<br>1.1 研究背景<br>1.1.1 理论研究背景<br>1.1.2 实际应用背景<br>1.2 理论基础<br>1.2.1 生态学理论<br>1.2.2 生态环境监测理论<br>1.2.3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br>1.2.4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br>1.3 国内外研究进展<br>1.3.1 生态环境监测研究进展<br>1.3.2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br>1.3.3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研究概况<br>1.4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现状与问题<br>1.4.1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分析<br>1.4.2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现状分析<br>1.4.3 生态环境数据现状分析<br>1.5 目标、内容与意义<br>1.5.1 研究目标<br>1.5.2 研究内容与意义<br>参考文献<br><br>第2章 宁波市概况<br>2.1 自然环境概况<br>2.1.1 区域位置<br>2.1.2 气候特点<br>2.1.3 土壤与植被<br>2.1.4 水文状况<br>2.1.5 海岸与港湾<br>2.2 经济环境概况<br>2.2.1 行政区划<br>2.2.2 人口分布<br>2.2.3 经济状况<br><br>第3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平台总体框架<br>3.1 平台总体目标<br>3.2 平台建设原则与思路<br>3.3 平台的总体架构与组成<br>3.4 平台的应用模式<br><br>第4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br>4.1 监测能力建设<br>4.1.1 仪器设备配置<br>4.1.2 自动监控系统<br>4.1.3 应急监测系统<br>4.1.4 生物生态监测<br>4.2 监测网络建设<br>4.2.1 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网络<br>4.2.2 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br>4.2.3 应急监测网络<br>4.3 人才队伍建设<br>4.3.1 不拘一格多途径引进人才<br>4.3.2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br>4.3.3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br><br>第5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br>5.1 指标体系研究目标<br>5.2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方法<br>5.2.1 宁波市(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CI)<br>5.2.2 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RI)<br>5.2.3 生态系统质量指数(EI)<br>5.2.4 三级指标计算方法<br>5.3 宁波市生态系统类型划分<br>5.3.1 城市生态系统<br>5.3.2 森林生态系统<br>5.3.3 农田生态系统<br>5.3.4 河流生态系统<br>5.3.5 海岸带生态系统<br>5.3.6 湖库生态系统<br>5.4 评价指标选取<br>5.4.1 指标选取的原则<br>5.4.2 指标选取依据<br>5.4.3 指标体系与解释<br>5.5 指标权重的确定<br>5.5.1 确定权重方法<br>5.5.2 判断矩阵建立<br>5.5.3 计算结果及验证<br>5.6 单项评价指标与质量指数分级<br>5.6.1 单项评价指标分级<br>5.6.2 质量指数分级<br>参考文献<br><br>第6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数据共享系统研制<br>6.1 数据共享系统目标<br>6.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br>6.2.1 科学数据共享支撑体系分析<br>6.2.2 系统总体构架<br>6.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br>6.3.1 前台共享服务子系统功能模块<br>6.3.2 后台管理子系统功能模块<br>6.4 数据库设计<br>6.4.1 逻辑数据库设计<br>6.4.2 物理数据库设计<br>6.5 生态环境元数据标准研制<br>6.5.1 系统开发环境<br>6.5.2 关键技术研究<br>6.5.3 元数据标准范围<br>6.5.4 元数据标准包含的术语和定义<br>6.5.5 符号与约定<br>6.5.6 生态环境元数据内容<br>参考文献<br><br>第7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系统研制<br>7.1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系统目标<br>7.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br>7.2.1 系统总体构架<br>7.2.2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评价分析思路<br>7.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br>7.3.1 参数设置模块<br>7.3.2 监测统计数据管理模块<br>7.3.3 空间数据管理模块<br>7.3.4 生态环境评价模块<br>7.3.5 分析与预警模块<br>7.4 数据库设计<br>7.4.1 数据库设计原则<br>7.4.2 逻辑数据库设计<br>7.4.3 物理数据库设计<br>7.4.4 数据库安全设计与优化策略<br>7.5 系统实现<br>7.5.1 系统开发环境<br>7.5.2 关键技术研究<br>参考文献<br><br>第8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平台的部署应用<br>8.1 系统部署与建设<br>8.2 宁波市生态环境数据共享<br>8.2.1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br>8.2.2 系统应用流程<br>8.3 宁波市生态环境评估分析<br>8.3.1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br>8.3.2 系统应用流程<br>8.3.3 生态环境评价分析实践<br><br>第9章 结论与展望<br>附录A 生态环境元数据字典<br>附录B 生态环境元数据扩展原则与方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