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策与环境:明清时期晋冀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变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65173
  • 作      者:
    王杰瑜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杰瑜,1964年生,山西宁武人。198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93年于山西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自然地理、长城学、古都学和政区地理。曾在山西省文物局和山西省博物馆工作近十年,现就职于太原师范学院。1999—2000年对山西境内长城进行了调查,2007年承担《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山西部分》国际合作项目,2009年主持山西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长城历史地理研究。曾参加编撰《山西历史地图集》、《山西通志文物卷》等著作,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山西大学学报》、《晋阳学刊》等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政策与环境:明清时期晋冀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变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运用历史地理学理论进行缜密的研究,从人口、聚落、土地等社会因素以及气候、河湖、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变化,探讨了相应时期生态环境的变化特点,进而形成了明清时期“小冰期”与人类活动双重压力是导致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原因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从州县到卫所——沿边都司卫所的设立与性质。<br>    沿边都司卫所的设立,是明代北部边防的基本建设,也是北边防线的物质基础。明初“天下既定,度要害之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二百人为千户所。”“凡天下要冲及边防去处,奉旨创立卫所,拨军守御。”①本区所设立卫所包括山西行都司、万全都司和山西都司的一部分。<br>    山西行都司。其前身是洪武四年(1371年)设置的大同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更名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并将治所由白羊城徙于大同府。山西行都司是所有都司中变化较大的一个。在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初设大同都卫时,所辖仅东胜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蔚州卫、朔州卫五卫。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设山西行都司时,领大同左右前卫、蔚州卫、朔州卫、东胜卫等六卫。洪武二十六(1393年)二月,所领卫所最多,达二十多卫②。管辖地区相当于今大青山以南包头以东、集宁以西的内蒙古地区和大同、朔州两市。永乐初年,大批卫所内徙,“命都督陈用、孙岳、陈贤移山西行者司所属诸卫官军于北平之地,设卫移屯种。云川卫于雄县,玉林卫于定州,高山卫于保定府,东胜左卫于永平府,东胜右卫于遵化县,镇朔卫于蓟州,镇虏卫于涿州,定边卫于通州。其天城、阳和、宣府前三卫仍复原处。”③行都司所辖仅存七卫,后又重置大同左、右二卫,领卫为九。宣德初云川、玉林、天城、阳和等四卫复归大同都司辖,是为十三卫。宣德五年(1430年),设置万全都司,蔚州卫改归,仅存十二卫。正统三年(1438年),东胜卫复置,新建威远卫,领卫十四,之后东胜卫废。成化十九年(1483年),始建平虏卫,领卫仍为十四。一般说山西行都司领十四卫,当为成化时实领卫数。除十四卫外,行都司还辖马邑、井坪、山阴等七个千户所。<br>    万全都司。万全都司的设立与当时北防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在都司未建之前,本区域已有卫所设置,是隶属于山西行都司和北平都司,仁、宣以后,明转攻为守,放弃边外地而回撤,万全成为边境前沿,需要统一步调,组织有效的防御,因此于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上以诸军散处边境,猝有缓急无所统一,乃命于宣府立都司。”
展开
目录
序一<br>序二<br>导言<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区域的划定和研究时段的选择<br>三、研究现状<br>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br>第一章  人文因素的变化<br>第一节  社会政治的变化<br>一、明代社会政治的军事化<br>二、清代管理体制的变化<br>第二节  人口变迁<br>一、明代人口变迁<br>二、清代人口变迁<br>三、明清时期晋冀蒙接壤地区人口的时空分布变化<br>第三节  聚落变迁<br>一、明代聚落变迁<br>二、清代聚落变迁<br>第二章  气候及其变迁<br>第一节  气温变化<br>第二节  降水变化<br>一、土默川地区<br>二、大同地区<br>三、张家口地区<br>第三章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br>第一节  明代的土地垦殖<br>一、农牧分界线的南移<br>二、边内的土地垦殖<br>三、明代土地垦殖的时空变化<br>第二节  清代的土地垦殖<br>一、边内的土地垦殖<br>二、边外土地的垦殖与农牧界线的北移<br>三、清代土地垦殖的时空变化<br>第三节  明清时期土地垦殖的特点<br>第四章  植被变迁<br>第一节  森林变迁<br>一、明以前的森林概况<br>二、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森林变迁<br>三、森林变迁与“虎患”<br>第二节  草场变迁<br>一、明代草场的变迁<br>二、清代草场的变迁<br>第五章  河湖变迁与土地荒漠化<br>第一节  河湖变迁<br>一、河流变迁<br>二、湖沼变迁<br>第二节  土地荒漠化<br>一、沙质荒漠化<br>二、水蚀荒漠化<br>第六章  旱涝灾害分析<br>第一节  旱涝灾害的概况<br>一、旱灾<br>二、涝灾<br>第二节  旱涝灾害特点<br>一、清代多于明代,旱灾高于涝灾<br>二、旱涝灾频数变化不同<br>第三节  旱涝灾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br>结论<br>附录一:大同镇所辖城堡表<br>附录二:山西镇所辖城堡表<br>附录三:宣府镇所辖城堡表<br>主要参考文献:<br>一、历史文献资料<br>二、现代文献资料<br>三、博士论文<br>后记<br>图表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