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挑战与机遇:challenges and choices:中英双语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43379
  • 作      者:
    柳卸林,David Strangway,冯之浚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挑战与机遇》里,作者评价了中国的科技体系,分析了目前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创新能力和进行有效的环境治理。还分析了推进环境创新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必要条件: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竞争前研究、新公司创立、示范和应用这一连续的过程,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
内容介绍
    《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挑战与机遇》是中外方专家历时一年共同研究的成果。全书基于同内外有关环境创新的最新理论和宁波、保定和乌海三个城市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总结了光伏产业、机动车污染控制、火电厂二氧化硫控制三个产业的案例,并借鉴大量的国际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以环境创新体系为研究框架,从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规制及标准作用,以及公众参与等多个角度出发,对中国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存在的挑战、面临的机遇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诊断,并提出了国家环境创新行动计划的倡议。《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挑战与机遇》是中英双语版,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8年度的报告,在年会中得到了中外与会专家的好评。<br>    《创新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挑战与机遇》可供各级领导干部、相关决策部门和企业人员以及环境创新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2章 中国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现状<br>    2.1 环境科技创新概述<br>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国开展了环境背景值、环境容量和环境影响方面的评价和研究,为环境管理奠定了基础。90年代,在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水体开展了酸雨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清洁生产及以污染治理新技术为基础的环境管理和工业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开展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物迁移转化等基础研究,揭示了某些污染物的环境迁移规律;开发了脱硫除尘、有机污染物去除、水体生态修复等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组织实施了国家环境管理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为完善国家法规标准、强化宏观环境管理、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br>    总的来说,中国环境技术创新主要采用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中国环境科技创新的总体趋势表现为:在许多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部分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的研究成果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然而,中国环境技术研究的侧重点仍然是污染排放治理,对预防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清洁技术以及各种高效回收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仍不够重视。<br>    ……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br>第一部分 主报告<br>第1章 引言<br>1.1 创新、环境和发展:挑战与机遇<br>1.2 中国处于环境与发展的转折点<br>1.3 环境创新战略如何发挥作用<br>1.4 创新的挑战<br>1.5 结论<br><br>第2章 中国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现状<br>2.1 环境科技创新概述<br>2.2 政府科技计划实施效果显著<br>2.3 创新技术的推广推动了环境保护水平的提高<br>2.4 中国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br>2.5 环境创新及扩散的区域差异<br>2.6 环境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br>2.7 环境创新的未来需求和技术<br>2.8 结论<br><br>第3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br>3.1 环境与竞争力<br>3.2 环境与经济增长<br>3.3 创新过程<br>3.4 结论<br><br>第4章 中国环境创新体系分析<br>4.1 环境创新体系的结构<br>4.2 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br>4.3 本土企业<br>4.4 产学研联系<br>4.5 政府的作用<br>4.6 全球联系<br>4.7 结论<br><br>第5章 规制、标准和执行<br>5.1 法规和标准的执行对推动创新的必要性<br>5.2 中国环境法律政策的演变<br>5.3 中国环境政策体系的构成.<br>5.4 完善规制与标准的政策建议<br>5.5 结论<br><br>第6章 公众参与和环境创新<br>6.1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br>6.2 公众能够发挥作用<br>6.3 公众参与的方式<br>6.4 结论<br><br>第7章 结论与建议——国家环境创新行动计划<br>7.1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br>7.2 法规、标准和执行<br>7.3 公众参与<br><br>第二部分 案例篇<br>第8章 保定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启示<br>8.1 保定市城市与经济发展概况<br>8.2 保定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及概况<br>8.3 保定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关键因素分析<br>8.4 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污染问题<br>8.5 结论与启示<br><br>第9章 宁波市的创新与区域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br>9.1 背景<br>9.2 宁波市城市与经济发展概况<br>9.3 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br>9.4 宁波——开放的环境创新体系<br>9.5 小结<br><br>第10章 乌海市的创新与区域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br>10.1 乌海市城市与经济发展概况<br>10.2 乌海市环境保护概况<br>10.3 创新、发展与环境治理:乌海市的启示<br><br>第11章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br>11.1 中国光伏产业的现状<br>11.2 从产业追赶角度分析我国光伏产业的机遇和挑战<br>11.3 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些建议<br><br>第12章 火电厂二氧化硫控制<br>12.1 中国目前二氧化硫排放的现状<br>12.2 中国关于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相关的法规、政策与标准体系<br>12.3 中国为二氧化硫减排所作的努力<br>12.4 当前中国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技术及脱硫产业的发展<br>12.5 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br>12.6 建议<br><br>第13章 机动车污染控制案例<br>13.1 城市和交通规划<br>13.2 在用车排放控制<br>13.3 新车排放控制<br>13.4 油品质量改善<br>13.5 清洁汽车技术<br>13.6 经济措施<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