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三节 我国汽车维修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一、我国汽车维修企业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汽车维修企业仅有一百多家,且受长期战乱的破坏,大都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为尽快抢修建国前遗留下来的破旧车辆,恢复公路运输,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政府部门帮助汽车维修企业克服困难恢复生产。当时,中央成立了全国废旧汽车整修委员会,在其统一领导下,通过拆、拼、接、改等工艺方法,共修复汽车5000多辆。通过这项工作,不仅恢复了公路运输,而且增加了汽车维修企业的活力,培养了一批人才,增加了汽车维修设备,从而奠定了新中国汽车维修业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汽车预防维修体系也逐渐开始形成。1954年颁布的《汽车运输企业技术标准与技术经济定额》是我国首部运输技术管理的法规性文件。该标准规定了汽车保养共分为三级,分别为例保、一保和二保,保养工艺中不含修理内容。修理被该标准规定分三类,即小修、中修和大修。该文件的发布与实施为我国汽车维修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汽车维修的能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到1957年,公路交通运输部门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汽车维修服务网络,年大修能力超过两万辆,但汽车维修业维修工艺仍处于手工操作、作坊式生产的落后状态,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维修质量难以保证,再者路况也不尽如人意,大修后行驶速度只能在40~50km/h的水平。
1956年10月,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在随后的20年间,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制造厂、济南汽车制造厂、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相继建成投产,我国汽车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飞速的发展,用于营运的汽车数量也与日俱增,原有的汽车维修体系已不能再满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求。各汽车维修企业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以及文明生产活动,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加强质量管理,充实人才和设备。通过几年的努力,汽车维修业的面貌大为改观。各个专业运输部门相继组建了较为完备的汽车维修企业。
展开